一月初,我跟朋友聊起这部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约他春节去看。他笑着说,《流浪地球》是什么鬼?
一月中旬,我在当地一个读书会上分享刘慈欣的《三体》小说的第三部《死神永生》(前2部之前已经分享了),在快结束时,我向在座的朋友推荐了这部《流浪地球》电影,他们一脸懵逼。
事实上,我当时也不知道这部电影会拍成什么样,但是出于对刘慈欣作品的崇拜和信心,我非常期待这部《流浪地球》上映。大年初四,我终于去看了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回来后,在朋友圈里用四个词进行了评价:题材新颖、背景宏大、高潮迭起、叙事严密。虽然一开始故事有些拖沓,没有特别的新鲜感,但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越来越让我心潮澎湃,酣畅淋漓,尤其是影片的后半个小时,几个神反转,让我感到很过瘾。
作为一名观影者,我没有必要深究这部电影的科学硬伤;作为一名文科生,我也没有能力深挖这部电影的科学硬伤。但是,作为一名喜欢胡思乱想的科幻爱好者,我不免又有一些表达的冲动,于是用我有限的科学知识水平谈一谈《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几个科学设定问题,以供大家玩乐。
一、为什么太阳会老化,会加速膨胀?
影片一开始交代了背景:太阳内核急速老化,持续膨胀,地球将被吞没。就这么寥寥数语,就把整个世界观给设定了。太阳怎么就急速老化了呢?老化了为什么就会持续膨胀呢?原著小说是这么解释的,2100年,太阳因某种原因加速老化,提早进入了红巨星阶段。体积不断膨胀,将会吞没邻近的几个星球,也包括地球。
在现实中,太阳要发生小说描写的体积膨胀的情况,大约还需要50亿年时间,所以人类现在是妥妥的很安全的。那太阳为什么会老化和膨胀呢?我们都知道,太阳的能源来自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也就是把4个氢原子合成1个氦原子,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克氢原子合成氦原子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5吨煤燃烧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氦元素比氢元素质量大,由于引力的作用会下沉到太阳内部。终有一天,氢气会燃烧殆尽,表面温度会降下来,成为一颗红巨星,这一过程就是太阳老化的过程。但是,在太阳的内部却发生着更剧烈的事情,大量的氦堆积在太阳内部,核心会越来越大,中心温度会越来越热,以至于氦元素也发生聚变反应,形成更重的元素,这一过程产生的能量远远大于氢原子的聚变。这还没完,更重的元素在引力的挤压之下,还会再次聚变,直至聚变成铁元素。就像高压锅,锅里温度越来越热,压力越来越大,就会向外释放能量。于是,太阳就发生膨胀,作为太阳系第三颗行星的地球,自然难逃厄运,会被膨胀的太阳吞没。
这样看起来,影片设定的这个背景,还是有科学依据的,只不过时间不会这么早到来。所以小说中设置了“氦闪“这种意外事件,让太阳老化的时间提前来到人类面前。
二、人类建造的行星发动机能推动地球前进吗?
为了生存,人类倾尽所有,建造一万座驱使地球前进的行星发动机。看影片,真的很壮观的。而小说中,对行星发动机的描写也很有画面感,地球上有多少台发动机,功率如何,怎么发动,安排在哪里,有多大多高,用什么技术等等都有描绘。
行星发动机使用的燃料是石头,也就是影片中那个救援队护送的火石。行星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重核聚变释放能量推动地球前进。聚变过程与太阳的聚变是一样的。而让石头中的重元素发生核聚变,其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氢聚变。
那么,一万多台这样的发动机同时工作,所释放的能量是否足以推动地球改变运行轨道,使之成为一个十分庞大的太空飞船呢?电影中没有提到这个问题,而小说是有详细描写的。事实上,即便是如此的巨大推力,也难以直接推动地球前进,所以,得让地球围绕太阳转15圈,轨道越来越扁,在15圈过后,在某个远日点全力加速,最后才能脱离原来的行星轨道。
在影片的开头,吴京他们一家在大海边的沙滩上,仰望心空,畅谈未来。我当时非常诧异,不是已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吗?怎么还有这么宜人的气候?看了小说才知道,由于地球轨道越来越扁,在近日点附近,气温会出奇的高,地球表面无法生存。但到了远日点,气温会降下来,这个时候是人类回到地面,狂欢的时候,所以与其像电影里面人们欢度春节,还不如欢度远日点来得更有代入感。在远日点的时候,大部分地方是冰天雪地的世界,但靠近行星发动机的地方,仍然有液态的海洋存在,气候比较宜人的。也许,吴京他们一家就是在那里开的家庭会议吧。
三、怎么会跑到木星那边去?
影片中,这次的灾难都是由于木星的引力俘获地球造成的,这就留下了一个疑问,人类都这么牛逼了,都具备打包带走地球的实力了,为什么没有提前算好木星的引力作用,绕着木星走呢?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概念,引力弹弓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大质量天体(如木星)的引力,给航天器加速(影片中的航天器当然就是地球喽),当航天器接近行星时,只要以合适的速度和方向进入引力的范围,不至于撞上或被行星捕获的话,引力就会成为航天器的一只手,将航天器加速甩向更远的星空。影片中提到的将地球的速度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靠的就是这个引力弹弓效益,单凭行星发动机的推力是达不到的。
不过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偷鸡不成蚀把米,偏偏就被木星的强大引力捕获,地球的危难时刻来临了。
还没走出太阳系呢,就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由此也可以想到,流浪地球,这条路真的是千难万险。人类有把地球改造成宇宙飞船的实力,那还不如直接多造些宇宙飞船,分批离开地球呢。只不过这样一来,情节就没多大意思了,打包带走地球,这种情节设置,多么博人眼球啊,也就像刘慈欣这样的作者才敢想啊。如果读过他的《三体》,还能get到他更多的巨大的脑洞。
事实上,原著小说中,面对地球危机,人类分成了两派,分别是地球派和飞船派。只不过后来地球派赢了,才有了流浪地球计划。在电影的结尾,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到一个镜头:地下城内,有一群人在游行,他们高呼“还我太阳”,这群人就是飞船派。这其实就是导演有意留下来的彩蛋吧,这个彩蛋,也只有读过原著的人才能领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