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学习时,当你在社会实践时……有看得见的行为,有看不见的知识。
大学四年,每个人做差不多的事情,为何最后差距那么大?
首先,是做每件事的态度。
有人就是有处女座情结,追求完美。记得有一个+1原理,所有都比别人想得多一步,做的多一步,你就赢了。比如要做一个PPT,别人会把自己要表达的东西都写上,形式生动活泼一些就好了。但你呢?这些只是基础,还要注意一下如何有逻辑的将你的idea表达,步步深入人心;是否考虑一下受众的情况,包括兴趣、知识水平;是否要想一下现场可能发生的情况,一些意外(时间、现场观众提问)你又如何应对?做一个展示,与你而言,就是策划一个小活动,你就是这个活动的把控者,能不多想想吗?
其次,是对每件事的总结。
在大学,大家社会经历都不多,so要在有限的经历中挖掘体验的深度,即每一件事你学到了多少。比如,参加一项志愿讲解活动,在人员集合、工作交接、新人引导,在游客引导顺序等,从负责人、讲解员身上甚至游客身上进行深入反思。
然而,现实是很多人缺乏这样一种思考。
首先,要多观察。观察主要人物的行为、语言;观察制度设计;观察人际关系……在细节观察中培养对社会的感性认知。另外,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在车上静静想想,或者在日记、手记中写下想法。人生经历的“三度”(深度,广度,宽度)就是在这样的点点滴滴中积累起来的。
最后,是一个说的烂的话题——坚持。
有个朋友,做起事来一阵一阵的,说要减肥,最多坚持两星期,在就要见效的时候放弃;一个寝室,说要晚上一起背单词,坚持了几天,小同盟便瓦解了。这样的事情,在众人中很是普遍,人本性便是如此嘛,追求舒适,能够冲破这种本性的,都像是开了挂的。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不管它多么简单,都是对人的劣根性的宣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战胜自己。
坚持最难得在初期,习惯未形成时。这时候,你要寻找一个强大的外部压力,比如为了逼自己学好英语,在你的四六级都还不错时,可以报一个雅思或托福,高昂的报名费逼自己不敢松懈。然后,制定一个计划,避免盲目。最后,把大目标分解为一些小目标,及时给自己一些小奖励,让自己拥有小小的满足感。待习惯养成,不做都难受。
这些东西,看不见 摸不着,你不说别人不知道,你不做自己短期也不会发觉,完全没有像任务没完成的负罪感,但就是这些东西阻碍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这些基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