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在洗衣服。600块的衬衫,极薄,不敢搓,不敢拧,只好一遍一遍用水漂,弄得自己一身水;160块的连衣裙,材质差不多,直接上手搓,洗完就拧,毫无心理压力。
洗衣服是一件极其耗时的事,一边洗一边思维发散。我希望自己以后一直有600块的衣服穿,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学习。
宣称知识无用论的人大约家境都不错吧。我不是说自己家境不好,反正是小康水平的,也没有什么不满足。但是今天看的小说里有人间百态,叫我觉得这社会的确有阶层之分。
人类进入文明状态的一个标志就是社会分层,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我猜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也不是要把社会阶层消灭。事实上只要社会阶层有流动性,这个社会就可以是稳定的。
从前经常有人问我怎么学好语文,就是应试教育阶段的语文。我告诉他们,多看书。这不是一句敷衍的话,我小时候看书杂,什么都看,来者不拒。并不会因为言情小说而却步。言情小说不是不好,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可以说我的阅读理解和写作都是看书看的。
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很神奇,今天的小说里我感觉自己对目前所学专业将来的行业有了一点了解——相比较于企业家,银行家才是食物链顶端的人,所以什么总裁啦,根本没有银行家厉害,分分钟就是几百万上下,随随便便就可以叫一个企业陷入严重的负债。而经济学家是政府顾问,也是在食物链顶端的呢。这样来看,当初大学招生的教授并没有推荐错,经济类比工商管理类要站得高。
当然我今天的话题也是看这个小说想到的。你看,我总能从言情小说里看到一些奇怪的东西。小时候还把言情小说里写得好的环境啦,外貌啦,抄下来,好像有满满一本子。我真是个怪胎。
小说里,从小没有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只想着找个富二代嫁了的邻居妹妹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念完博士进入中科院的女主角说,凭什么你什么都能轻松得到,凭什么我倒追追不上的优质男人对你死心塌地,而我的生活一团糟。
凭什么呢?大家在一个院里长大,你却样样比我好?
因为知识改变命运。
我从没有这样清楚地认识到,青春就这么几年,你以为可以靠年轻漂亮的脸就混得很好,再过几年现实就会狠狠 打你的脸——只要过几年,比你年轻比你漂亮的女孩又长成了一批,你又能用什么竞争过她们?
曾经在《读者》里看到过一句话:你以为只要努力你就能考上清华北大吗?不是,还有你的家庭背景。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的眼界,你的见识……
其实我刚好可以看到比较连贯的社会流动,我可以旁观部分社会阶层。当然,由于我所处的家庭环境十分单纯和谐,我看到的各个社会阶层都是好人,而我也没有任何瞧不起人的意思。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跳出农门的大学生。这很不容易。他们的父辈没有办法给他们任何助力,他们保守地选择了师范类学校,然后成为了人民教师。这是社会流动的第一步,从农村到小城。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也许村里几年后有人做生意赚了大钱,知识分子还是非常受人尊敬的。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我父亲这边的亲戚经常把我的父亲当作智囊:像拆迁之类的事当然要请我的父亲帮忙看看如何使利益最大化;我的两个堂兄表兄在念书时候都有咨询过我父亲的意见,他们关系非常好。
尽管我的父母的金钱收入并不高,跟当了老板的人比不了,但是张五常在《利息理论》中说了,非金钱收入也是极为重要的,名声、社会地位等等都是应该被考虑在内的收入。
什么叫家庭背景限制了眼界呢?比如我母亲有个表弟,他家的女儿上初中时特地来问我初中的学习方法——听上去对女儿的教育极为上心。但事实上呢,在这个妹妹上初二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和我的这位表舅母的一次谈话,似乎表舅母对妹妹看言情小说这件事颇为担忧,对妹妹的成绩也很忧心。然后我听到了她对她女儿的期许:将来当个护士或者幼师就行,女孩子安安稳稳就好。
表舅母在老城区开了一家小服装店。
我挺喜欢这个表舅母的,她人很好,当然了,在我单纯的家庭环境中每个亲戚都很好,起码对我都很好。但是她的眼界显然限制了她的女儿的发展——如果父母都早早地告诉你,将来只要当个护士或者幼师就好,你为什么还要拼死拼活地读书?我想到他们这个期许然后再想到他们专门来问我初中该怎么学,我就想笑,又觉得悲哀。何苦。
五一回外婆家的时候,我看到我的小舅公。我小舅公实际上是个极不靠谱的人,好吃懒做,今早有酒今朝醉,整日里没个正形,总想着去哪里沾点便宜。但是这次看到他,他借我外公外婆的地方做笋干呢,觉得他还是一个很淳朴的人。起码他对他的大姐,也就是我外婆,是很有感情的,对小辈虽然看上去有点为老不尊,但也是好的。优点谈不上,但也是农村的生活方式吧。
我们家,就是这样慢慢在社会阶层间流动的。而我就又从小城走出来,来到魔都求学,可以预见的,无论如何,我将再往上走一个阶层。
我清楚地知道,像我们家这样的只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家出来的孩子,比不上我那些个月生活费4000元的同学眼界开阔,也许将来的走得也没有他们那么远。但是我也知道,我将会给我的孩子一个比我自己更高的起点,他能走得比我远,那么我们家就又向上走了一步。
一个家族的进步,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来的。而使我们有能力做到这些的,是知识。因为我们考上了大学。
尽管人生并不只有大学这一条路,但显然这条路比较好走。还是举身边的例子,仍旧没有贬低亲人的意思。我的小哥哥毕业于一个二本院校,跳槽三次了,终于在国企安定下来,可以预见不错的上升机会,未来大有可为。我的小阿姨跟我的小哥哥一样大,没有上过大学,换过不知多少个工作,我就记得一个幼师,现在在一个厂子里做文员,工资只有我小哥哥的一半。我不知道小阿姨这样靠青春吃饭的路还能走多远,但显而易见的,比我的小哥哥要难。我很喜欢我的小阿姨,我们关系很好。但我还是想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就是在想,我的小侄子在魔都接受最前沿的教育;而将来我小阿姨的孩子可能会走上我表舅母的女儿一样的路,他们陷在父辈的阶层里,上升得非常慢。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的社会阶层流动方式,从封建社会开始就很明显——读书。就是有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人们有了希望,社会才会稳定而生机勃勃——大家在努力向上走。
我在两年后的今天,仍旧清楚地记得2015年我刚考完高考奔赴帝都参加自主招生时的心情。母亲有在帝都求学的学生,那个学长会过来接我们。当时我就在想,勇敢的人先走出去了,然后他们会带着后来的人一起走出去,就这样帮扶着,勇敢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走向了更高更好的地方。
既然我已经在人人羡慕的国家一流的学府里了,我还有什么理由自怨自艾,浪费这别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我想要给我的后辈一个更高的起点,那么我怎么可以不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
知识改变命运,我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