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见不得别人好”的意思是不能忍受别人优秀乃至更优秀,甚至有一种盼着别人栽跟头的心理。而“见不得别人的好”是指别人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但是往往看不到那人好的地方。
见不得别人好,有很大嫉妒的成分在里面。这本是人的本性,可是我却总用道德的眼光看待它,甚至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超越这种嫉妒……因为这个错误的想法,让我觉得某些朋友不是朋友,虽然她确实有着很好的一面,但是我往往容易以偏概全,觉得只要有这个缺点就不能忍受,友谊的小船迟早会翻!无知的骚年啊……那些年我是活在一个多么黑暗的世界里啊。
2.书里有这么一段,讲人的出发点(视角,perspective)会影响思考与判断,人大抵上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I'm not OK, and you're not OK
I'm not OK, and you're OK
I'm OK, and you're not OK
I'm OK, and you're OK
处在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的人,总是与别人处在你死我活,是敌非友的状态,总想分出个胜负。结果就更容易看到的是别人的“坏”和自己的“好”。这又怎么能奢望他们能跟周围的人处于一种合作的关系呢,共赢好像这个选项是不存在的一样。
3.笑来老师说他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用了14年才彻底让自己处于第四个阶段:觉得周围谁都挺好的……
这个事儿为什么竟然会那么难呢?需要十四年才能突破?笑来老师的解释是这样的:你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因为当你自己还不够“行”的时候,总是会想方设法去“证明”自己,而证明自己的方法之一就是与他人比较,你就容易让自己陷入常常跟别人较劲的状态。而由比较结果带来的喜悦和失落,花费时间精力“搞庆功”“舔伤口”,让你浪费了更多本来应该放在成长上的注意力。患得患失的滋味并不好受,想必大家都尝过。然而当你处于第四个阶段,你才会发现第四个阶段惊人的好: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东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当你的实力不需要跟别人比的时候,你才更可能获得第四个阶段,你才会有资本去看到别人的好。不断成长确实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好方法,当你进入另一个世界,原来世界的问题就消失了。然而,当我们还没有那样的实力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
5.“境界”这东西很难在自身非常匮乏的时候修炼出来。所以在我们目前还很匮乏的时候,可以尝试另一个路径:
首先,尽量用我的经历来向你说明第四个阶段之美好,也告诉你进入第四个阶段确实难上加难;
其次,早就与你沟通过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与锻炼方法;
最后,要求你在这件事儿上主动应用元认知能力……乃至最终养成习惯。
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你死我活”阶段时,就要开启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让自己看到别人好的一面,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身的成长上。
总有些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比较,最终发现当下的自己就是不够 OK,在这样的时候,就要启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即便是要比较,应该比较的是未来,而不是当下……
我们当下的任务其实只有一个:成长——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其实是无论如何都不怕比较将来的……
这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几乎是唯一靠谱的方法论——绝大多数人都还在“尚未被这个世界认可”的状态,所以,仅凭“心态”是不可能调整明白的,“修养”这东西,又不是想想就有的,所以,若是真的有工具,那只能是我们的,那个“我们原本都不知道它存在”的,靠我们自己“不断刻意训练”才逐步获得逐步加强的「元认知能力」了。
最后,再叮嘱一句:「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下面这位笑友,元认知能力可谓强大,多看看提醒自己,我们也是可以做到的。
【身处在体制内,我被办公室政治搞的无处藏身,连连调动。后来,下定决心,老子不玩了,走人。于是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准备跳槽。结果,学习了,无暇顾及他们了。然后我升职了。虽然还有人竭尽全力地拉低我的水平,但我自知不会了,他们做不到了。就像笑来兄说的我的心智模式已经开启。。
所有搞阴谋的我都深恶痛绝,这是我最讨厌的人。但是他们身上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第一,他们挑拨离间的本事相当高明,总能很准地切入,挑拨成功。相当了不得。第二。他们总是成群结队,有助于研究群体心理学。第三,团队建设。对于体制内没有像企业一样开人容易,如果我手下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就这样无事生非,我应该如何?知己知彼,在中国,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如何利用和引导他们来达成工作效率呢?甚至如何做个长远的发展呢?于是,这个办公室政治就有了新的样子,深处其中,却不觉得烦躁。反而有了研究课题一般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