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萧红的《呼兰河传》,并且深深被萧红灵动的文笔和纯净的灵魂所折服。
如果非要给《呼兰河传》进行文学归类,它的特征也许更符合地方志式性自传小说。它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即情节发展的递进要素,但有故事的发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另外,在第一章便详细地描述了呼兰河市的人文地理环境、城镇布局和跳大神的风俗习惯等。在塑造人物方面,则完全是以童年时代的“我”的视角塑造了祖父、祖母、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人。
萧红的文笔是细腻而充满童真的。《呼兰河传》全书完全从童年“我”的视角出发,所以全篇上下无不是儿童的价值观判断。成年后的萧红再以儿童的视角来写自传,是很难得可贵的。更难得可贵的地方更在于这种儿童视角中没有任何一丝杂质。
呼兰河市是一座传统的中国北方小城,与中国其他的小城并无本质的区别。在这座小城里,各式各样的人性依旧交织,与其他地方的人性并无二致。呼兰城的东大街有一个深大约一丈的坑,雨天成灾,晴天烂泥堆积,常常有人或者牲畜掉进去,摔坏身体。雨天行走时更是不方便,要扒着街道两旁光秃秃的强才能勉强通过。春秋移易,寒来暑往,也没有人主动或者呼吁众人去把这个泥坑填起来,倒是看热闹的时候,总是呼朋引伴。
呼兰河市有跳大神,盂盆兰节,唱戏,和四月十八的庙会四大风俗。跳大神是请神为家中患病的人治病,盂盆兰节放河灯为不能转世的冤魂转生,唱戏是为了答谢龙王,庙会拜天王和娘娘。四大风俗,无一不与神有关,却又是人事。我印象最深的是放河灯,各式各样的河灯从河流上游顺着呼兰河漂流而下,在明朗的月光的照耀下慢慢经过人群,到达下游。河灯是否为鬼魂托着,一切不得而知。也许静静流淌的呼兰河下,藏着那个年代诸如小团圆媳妇一般冤死的鬼魂吧。庙会中最让我感触的是拜神,天王拜得恭恭敬敬,娘娘可就是随便拜拜,在“我”的眼中看来,欺软怕硬罢了。
“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所以我是很孤独的。在“我”的童年时代,唯一的朋友是我的祖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祖父与“我”是超越了年龄与辈分的忘年之交。家里面的院子是“我”的天堂,在那里“我”渡过了我一部分童年时光,甚至在表哥说他知道这个院子的时候,“我”甚至在心中有些不高兴,因为自己独属的东西被占有。在这个家中,“我”是孤独的,无比孤独。可是在萧红的笔触下,却是那样的欢快。如果是童年时代来读《呼兰河传》,我也许是快乐的。成年的我来读,在欢乐之下看到了无尽的孤独与悲哀,以及童真在岁月下静静流逝那种悲伤。
生活是荒谬的,萧红是生活这出悲剧的牺牲者,她对世界敏感,所以麻木的世界她融不进去,在祖父逝去后,她一度感到无尽的悲哀。这其中有祖父那颗善良的心,还有一遍又一遍地朗诵《春晓》。
呼兰河市的世界也是荒诞的,就像整个世界的荒诞一般,没有谁能逃脱荒诞。小团圆媳妇是荒诞世界的被牺牲品,残酷的家庭暴力与无知的封建迷信直接把小团圆媳妇打入地狱,连反抗的机会都不曾有。看热闹的人围了一层又一层,看赤裸小团圆媳妇洗澡的人比比皆是,解救的没有一人。“我”和祖父是唯一发现真相的人,但对那些看热闹的人,借机发财的道人却无力阻挡。“我”与祖父这微弱的力量在世俗的力量面前犹如卑微的蚂蚁面对巍峨泰山一般,显得无比渺小。
小团圆媳妇之死是《呼兰河传》这本书给我感慨与印象最深的一章。看着围观小媳妇之人,我深深感触到这个世界的麻木。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依然麻木,没有区别。无论时间如何,逝去的依然埋葬在这个荒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