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2:从婴幼儿发育看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第四章《儿童如何学习》
今天啃读了第四章内容,感觉人真的很神奇,比如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学习,而非最早期认为婴儿是白板一张。之所以持“白板说”理论,大概还是因为婴儿不会言说的原因吧?但是科学家就是能够找到检视婴儿期就开始学习的方法,最著名有效的就是非营养吮吸、习惯和视觉期望这三种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验证说明,“婴幼儿是具有能力的,他们是主动的、自我概念发展的主体。”这是第一部分“婴儿的能力理论”。
第二部分讲解了“特惠领域的早期能力”。婴儿在自己的特长领域(我对“特惠能力”的理解)是具有默会本领的,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觉观察,应该加上大脑的记忆,具有了早期的数字概念,这让儿童进入小学能够尽快适应小学数学课堂。但同时,儿童拥有的知识也可能带来理解上的错误。比如郝老师讲座中讲到学生认识地球这个知识点,老师说“地球是圆的”,他们头脑中产生的是烧饼的形状;老师继续说“地球像球一样”,他们头脑中产生的是“像篮球、皮球那样的形状,甚至是人站在球里面的”;老师继续解释“人是站在地球的表面”,小时候的我又何尝不是很久都理解不了在我们背面的人怎么就不会掉下去的想法。所以,教师理解了学生这些认知方面的差异,就能想出指引学生走出知识的误区的方法,我们研究儿童的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了吧?
第三部分是关于“学习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这个概念从初次接触的陌生、不理解感到现在可以潜意识中脱口而出运用于教学中,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它是书中的高频词,二是有学友在小打卡里提及,三是自己也对这个概念比较关注的原因。元认知包括自我调整——安排自己学习的能力:制定计划,监控成功、如有需要修正错误——所有的这些对有效的、有目的的学习是必要的。元认知是逐步习得的,它有赖于知识和经验。奇妙的是,儿童也具有元认知策略,只是在学校里他们依然需要学习,并且逐步由简单走向复杂化。
第四部分是“智力观和学习观”。涉及到的内容更加宽泛,其中提到:“儿童拥有两种主要信念类型之一:实体理论和增量理论,具有实体理论的儿童相信智力是个人所固有的属性;具有增量理论的儿童相信智力是可塑的)。”两类儿童对于智力的看法决定着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持实体理论的儿童倾向于在学习情境中坚持行为表现目标:他们尽力表现出色或看上去表现出色,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正面判断,避免评价。他们避开那些会反映其能力肤浅的挑战。他们面对失败极少能坚持下去。他们的目的是表现好。”
相反,持增量理论的儿童具有学习目标:他们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意志,智力是能够改进的。他们把自己不断增长的能力看成他们的目标。他们寻找挑战,具有高坚持性。
动机的因素影响到他们的坚持性、学习目标、失败感和对成功的追求。如果教师了解儿童上学时的信念,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的学习潜力作岀更加健康的概括。”
动机影响到学生如何看待学习,那么老师就可根据不同认同感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持有“实体理论”的学生敢于去挑战自我,突破自身局限,打破自己的思维界定;让持有“增量理论”的学生不断去挑战自我。从而让每一类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发生改变,成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