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九月,中秋已过,国庆未到,家中的稻谷已然熟透了。
——题记
陌上,烟凉。荼靡了几季时光。摇晃的流年,轻摆的时钟,不知道岁月的流逝。我拽着岁月的衣角,在灯下游走,无疆。黄昏,清风拂过面庞,这分明是初秋的清凉,不知不觉盛夏已然逝去,秋凉悄然而至。恰如诗人所说的那样: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俨然落入了我的心头。
在这个初秋的傍晚,我不知不觉的想起《变形计》中的一个小男孩,他来自于偏远的乡村,来到了这繁华的都市,在临走前,母亲问他:你什么时候回来。他回答道:放心吧,等家中的麦子熟了我就回来。而今想来,秋已来临,麦子也早已熟过,他应该早已从都市返回了家中。我时常惊讶于为何都市的繁华没能留住乡村孩子朴实的心。直到后来我读过莫言所著的《红高粱》才明白在大多数农村人那里所信仰的是土地,正如书中管家相信从这土地里长出来的红高粱是有灵性的,而他的灵性又表现为它只服务于培育它的农人,由是农人与这地里生长的谷物浑然一体,彼此并不相离,我想这也是小男孩急于在麦熟之前回家的原因吧。
我是在八月下旬来到学校的,离家前家中的稻谷刚过“风吹稻花香两岸”的节令,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情形更是相去甚远,但是风吹稻穗,丝丝作响,依然还回荡在耳旁,可是同样作为来自乡村的孩子,我并不能在这稻谷熟时回到家,能够做的也只能在自己所处的一隅,遥望西南面的一片星辰,模仿着东坡先生一样,“千里共婵娟”,我想天上的星辰一定会替我看到家中稻谷熟时的情形,那一定会是“田家少闲月,秋月人倍忙”吧。但是对于等待了一个春夏的农民来说,这一种忙是值得的。在我过去几十年的农村生活里,每每遇到农忙时节,大人们便忙的顾不上吃饭,有时连睡觉都顾不上,可是他们并没有怨言,依旧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因为在他们眼中地里生长的谷物成为了他们第二个孩子。也的确是这样,农人给予了稻谷的爱和给予自己孩子的爱一般,从春播到夏管他们赋予很多的心血,而今到了秋收,就像自家的孩子走进了高考的考场,多少日夜的努力尽看今朝,对于农人来说,又怎么能不忙的不亦乐乎呢?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如此缠绵起来,在一年前要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小乡村时还是雄心勃勃的,大有“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气势。而今却在这秋风瑟瑟,稻谷成熟的季节有了“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怀。可能是这繁华的城市中透露着一股令人琢磨不透的落寞与孤寂,这是在农忙时节的家乡所没有的。我时常用叔本华的名句来安慰自己,“一个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享受不了孤独的人也注定享受不了自由”。这样的话听起来真是让人冷俊不禁,如若能够让我在这秋风起的时刻,看一看家中的稻熟,享受不了自由又能怎样。
在一个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的小舟过了吴江,心中不禁有了“何日归家洗客袍”的感慨。在这个胜过春潮的秋日,我再也难以轻吟浅唱,只希望能和他人一样,在麦熟时回家,尽管“风又飘飘,雨又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