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空糖罐子
每个人都会遇到情绪失控的时候。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里,人们渐渐总结出一套能抚慰自己的看似快速有效的方式。更直白点说,就是一种发泄的渠道。于是,有的人邀上三五好友去酒吧或是KTV纵情狂欢;有的人约上好姐妹吃饭看电影然后疯狂血拼,当醒过来的时候才发现手上提满了各式各样的袋子;也有的人一个人在家里听情歌喝闷酒;还有的人去健身房挥汗如雨。
而情绪这种奇怪的东西,居然是会传染的。环境中的负能量有时候就像是一场瘟疫,迅速传播、不断蔓延扩散,意志坚强的人难免也会受些波及。需要及时面对和处理,但更重要的是先要让自己安静下来。
当我发现自己情绪不够好的时候,通常会让自己一个人呆着。实在被气到颅内肿胀、洪荒之力即将爆发的时候,才会用分组的朋友圈写一些用力斟酌后的语句,然后等冷静下来再行删除。很感谢生命中有一些朋友愿意听我唠叨,尽管这只是小概率事件。大多时候,我都是一个笑点极低的兼具吃货和逗比气质的文艺女青年。
我的心绪能够保持顺畅、充满阳光,一来是因为吃货本质(只要有好吃的,就能瞬间治愈),二来是因为喜欢读书,特别是喜欢徜徉在图书馆里,在当下的情绪里与有缘的书相遇。而它们,是灵丹妙药,能带你走入奇妙的世界,听见遥远的呼喊,仿佛身临其境,然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遇到这本书的时候,它被塞在日本文学书架的最里层的最下角。如果你没能屈尊蹲下来,视力又不够好,就一定会错过它。一百来页的小册子,本就不算起眼。因为书的装帧大小的不同,我才得以注意到它。《去山里盖座小屋吧》,这名字看起来就十分令人向往。
中村好文,日本建筑家。1948 年出生于日本千叶县,1972 年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建筑系。1976 年到 1980 年,在吉村顺三设计事务所工作。1981 年设立旅鼠屋事务所。1987 年以“三谷先生的家”获得第一届吉冈奖。1993 年再以“一系列的住宅作品”获得第十八届吉田五十八奖特别奖。现在,担任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授。
早在1990年,在东京银座松屋百货举办了一场名为“LAST EDCADE”的设计展,中村先生的作品“我的度假小屋”企划案在此展出。
这是在能俯瞰太平洋的小山丘上度假小屋的企划。我想让这些小屋摒弃电线、电话线、水管、煤气管等“文明的生命线”。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接纳雨水、风力、太阳能灯大自然的馈赠,过简朴又奢侈的假期生活。
然而,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可改造的小屋,计划一直被搁置。直到有一天,在去往朋友家的途中,偶然发现那座位于浅间山南麓的小屋似乎无人居住了。于是请朋友代为打听,才得知原先住在此处的老年夫妇已经相继去世了。亲属们同意以便宜的价格将房子租给中村先生改造成能源自给自足的实验住宅。
2005年3月,小屋开始部分拆除和改建,中村先生在书中用文字、插画和照片记录了改造的想法和过程。为厨房和厕所搭建高架水箱。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和风车用于发电。在小屋中制作包括移动式电灯、厨房暖炉、带平衡器的上下拉门、沙发床、陶炉等机关。用1年的时间将室内整理完毕之后,第二年,开始栽培院子里的田地。先后播种土豆、玉米、蓝草(太太用于染织)、毛豆、芝麻菜、黄麻、樱桃萝卜、罗勒、小茴香、南瓜等等。
当然,这座小屋也有个很独特的名字,叫做【旅鼠小屋】。中村先生常邀请朋友和同事在此休假,烹饪和劳作。正所谓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也是给如今日渐加速的现代生活的休整和犒劳。
嗯,说实话,这本书读过两遍,我仍然不太明白村上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故事由两条主线平行展开,讲述从深夜23:56到次日6:52发生在东京的故事。书中的人物,爱丽、玛丽、高桥、薰、小麦、蟋蟀、白川,各有各的人生脉络和始终找不到出口的困境。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在努力和挣扎。善恶之间本没有太过明显的界限。
一夜之后,玛丽回到了姐姐爱丽的房间里,睡在她的身边。这或许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好的改变。
大抵是在6年前的8月,我在图书馆邂逅了石田裕辅的这本书——《不去会死》。在那个时候,它曾勾起我环游世界的愿望,又或许最好的朋友在学日语的缘故,书中翻译成中文的语句让我倍感亲切。喜欢这本书,也倾慕他所经历的一切,但想来,我永远都不会骑行上路。在读完书的半年之后,我为自己安排了一次长途旅行,苏州→同里古镇→南京→扬州,住国际青年旅舍的床位,和室友交谈旅行心得。那一路,遇到了许多小伙伴,她们的生活方式给我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我至今仍记得,26天之后我已累到全身瘫软。
6年后的8月,我站在书柜旁,好像是被什么神秘力量吸引了似的伸手拿出这本书。
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愿望和使命,如果你很幸运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就去实践它,不要去过多的思虑将要面临的困境,一直往前走,走才去,自然会有所收获,至少,多少年后回头看,因为曾经奋力拼搏过,所以没有遗憾。
石田裕辅在他读中学的时候看到一本书,儒勒·凡尔纳的《环游世界八十天》,从那天开始,“环游世界”的念想就在他的身体里生了根。直到十年之后,他才真的踏上“环游世界”之旅,还选择了一种常人不可想象的方式——骑自行车旅行,用最让自己感动的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宝物”。
尽管在出发前“胡桃夹症”又犯了,但他还是决意离开自己的安全地带。
7月,他乘飞机抵达阿拉斯加,组装自行车,骑行20公里抵达安克雷奇。
虽然不知道能走多远,我想,就走到走不动为止吧。
�我拿着纸笔记录下书中走过的路,也许是地理学得不够好,脑海中并未建构起一张清晰的地图。却为他所经历的那一切感到不可思议。在7年半的时间里,他曾在路上遇到许多独行的朋友,也曾搭伴走一段路,建立起深厚的友情。
原本想将他走过的路串成一条线记录下来,试过之后才发现完全没有必要。想要知道他经历了些什么,看书就好了嘛。索性,只记下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些话。
是选择安稳的一生,还是刺激的一生?我想,就以“无怨无悔”的基准来决定吧。
相对来说,要是放弃了梦想,即使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大概也会后悔一生吧?
踏着自行车一步步来开自己生长的老家,就像从层层壁垒中解放出来,不知不觉间心情畅快。
我只能出发,只能一直往前走,一定要超越现在的困境,万一发生什么意外也无可奈何。
虽然,尚未亲眼目睹之处永远是未知的领域,但电视影像带来的冲击,还是或多或少降低了我们的感动。信息泛滥让世界变小,也逐渐破坏我们惊奇的乐趣。
长期旅行的人特别容易陷入这样的心境,厌倦日复一日的旅程,感性也逐渐磨损,对于旅途中邂逅的事物不再有任何关心,只是不停地往前走,直到有一刻,回过神来自己也觉得愕然:“我到底要往哪里去呢?”
我见证到自己还活着,而能见证到自己还活着,就像一个奇迹。凝视着自己的存在,在这瞬间,我以未曾有过的谦逊,感谢我还活着。我要好好活着,好好过完上天赐予我的时间。
我是将它当成一部散文来阅读的。
作者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某制片人的邀约,录播一档每周一次的书评节目,工作地点在渥太华。由于经济拮据,他决定回到父母的农场居住。离开十年,再度回归,家对他来说已是一种新鲜且陌生的存在。
父母谈论的话题大多与家庭琐事相关。比如食物里出现的书钉、抽水马桶的正确使用方式、父亲的灯芯绒裤子等等,看似滑稽的对话,却无比温馨。
在农场里,除了父母,还有许多家庭成员。妈妈的宠物珍珠鸡卢修斯。几只猫,美少女,小小姐,哈里,斯纳格,南瓜。两只狗,泰坦,玛格。还有羊群,鸭,鸡等。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安静的植物:迷迭香,百里香,罗勒,小柑橘树,鼠尾草,欧芹等。
从那个回到父母身边的夏天起,直到书稿完成,他在农场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原以为最无所事事的那一年,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这或许就是家的力量吧。
在这本书中,立夏提到了十座岛屿。
马恩岛。怀特岛。斐济。萨摩亚。文莱。波托菲洛。马耳他。斯里兰卡。瓦努阿图。珍珠岛。
很喜欢书中的文字和配图,而最终,它留给我的是这样5段话。
我们做过最后悔的事,是与生活讨价还价。
人生里有没有一些事,开始是错的,但当你坚持去做的时候,最终变成对的?那又有没有一些事,原本是正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成了错的?
当我们努力适应世界的变化,如同追赶越来越快、越咬越紧的齿轮,斐济人却坚持着自己的步伐,让那个来到他们面前的世界慢下来,跟随他们的脚步。所以,这是一片特殊的时空,时针有它自己的步伐:它们耐心等待木瓜成熟,香蕉开花,等待浪潮一波一波用来,最后终于澎湃。
这样度过一生与那样度过一生之间,究竟有多少距离,多少障碍?
有些事情不会轻易终结,它留下的影响比它本身更具破坏力。
最后,想说一句:随时萌发出的心得要及时记录,喜欢的书也要及时买入。
细碎平静无波澜的文字也许并不具备多少力量,但这5本书带给我的到底是什么,一时间也无法衡量。感谢它们曾走进我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