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短篇小说,接下来的两天还在回味,书中的细节描写。那一段对“手”的精彩细腻的描写,尤其回味无穷。
不可否认,茨威格先生是一个熟谙女性的心理的大家。一个如俄罗斯套娃似的嵌套故事,由一个女人的24小时出走抛夫弃子的故事,套入一个老人回忆自己一生中最激情的24小时。
在常人看来,二十四小时内,不可能让一个一向行为正派、理智的女人,作出轻率离家出走、伤风败俗的决定。但是,小说中老人的故事娓娓道来。从老人迟疑和又谨慎态度,听她诉说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岁月尘封的真实和过往激情的诱惑。二十四小时艳遇,足以改变一个女人的一生。
女人总是渴望拯救,或是被拯救。
作为第二性的女人,天生就有拯救和被拯救的母性光辉。哪怕陷入昏暗无目的的生活困境里,这种母性的觉察一旦被刺激,就像星星之火喷发出的燎原之势,是爱情还是激情的火焰,已经傻傻分不清楚。
故事中老人的讲述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女人一生之中,惊心动魄的转变再转变的二十四小时。一句话,她爱过、恨过,而终将失去的故事。这样的总结,太稀松平常。但就是这么一个故事,高度浓概了女人的一生的成长。
从陌生人到对他迷恋,她一个素未平生的拯救者。自愿献身到沉迷其中,难以自拔。这是真爱吗?难说。如果说,爱是瞬间的击中,那就是爱情无疑。故事开始,从那双精妙绝伦的“手”的描述开始。那是一双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手,那双手仿佛脱离主人,变成拥有自我人格的第三者,他的一切情绪都在手上。怎样的兴奋?怎样的失望?怎样的贪婪?都通过那双手呈现出来。故事中的她被打动啦。哪怕在这之前,她因丈夫的去世身披黑衣,而孩子不需要她的落寞寡欢,她的生活早已失去意义。直到这双手出现,她完全被那双手打动了。书中这一段的描写,是经典中的经典。
“那是左手,这是右手” 这段多此一举的深意,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那颗枣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
回到那双手上,那是一双赌徒的手,一个成魔了年轻的赌徒的手。年轻的面孔,因嗜赌,扭曲而漠然。直到那最后一击,他试图寻觅衣服口袋最后一枚金币,一无所有的绝望。她观察他,跟踪他,为了拯救他。这是一个女人的本能,出于善良和好奇的本能。毅然决然、奋不顾身,就像忘了自己不会游泳,却跳下水去拯救一个落水者。
故事中,她几乎赢得这场豪赌,把他死亡的边缘拖了回来。可是,激情下的爱情,本来就充满变数。她的一厢情愿,也几乎被溺水者拖下水。爱情终究是一场梦幻。她拯救不了任何人,包括爱情中的她自己。
爱情,能否拯救一个死亡边缘的人?
小说中,作者如雕塑家般,对赌徒的动作细节进行临摹。从一个赌徒的一举一动,我们看到一个被赌瘾魔化控制的年轻人。他原本是一个聪明的名门贵族,恪守自己的信仰,凭借成绩优良,考入名校,并获得奖学金。然而,被“赌瘾”蛊惑的他,如瘾君子般无法自控,为了获得赌资,他出卖自己的一切,一切属于他的,和不属于的他的。他的贵族出身的名誉,被他当做信用去高利贷典当。而所有亲属朋友对他的信任,也被他一再典当或出卖。他最终变成一个弃儿,一个任何人,都填不满的深渊。唯有赌到“死”。
而女人的爱情呢?从想要拯救,到终于成功拯救了一个人的胜利感。这过程就如同生出了一个自己的孩子,期间经历了所有的阵痛都是值得的。(小说中的这个比喻,很喜欢。)只是,这场赢只是暂时的。二十四的时间,足以让所有的赢的都消失殆尽。
男人违背誓言,回到赌桌。而女人,在那一刹那,压上一切的爱情,所有的排山倒海的思恋,居然只是属于自己的心理剧。在这场拯救里,她只是一厢情愿的相信,自己能够改写死亡命运。
另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线,另外一个女人的故事,小说中并没有展开。她是更不幸,还是从一个火坑逃离到另外一个世外桃源?这样的几率不大。作者借听者之口,怜悯道 "这个可怜女人。" 罗拉出走后,到底会发生什么?这么多年,很多人故事到这里就截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