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为《WEB信息架构 :构建大型网站》读书笔记。
书本内容有点晦涩,但对系统性理解信息架构很有帮助,我尽量找了一些流行的应用作为案例,整个系列分为6篇:
1. 概述
描述信息架构的定义,组成,要完成的目标,背后的用户需求及信息架构的具体成果。
2. 组织系统
信息架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平常提到信息架构,也大多是指组织系统,这里介绍了信息架构的常见模式与常用分类方法。
3. 标签系统
如果说组织就是分类,标签就是给分类命名,这里介绍了一些命名的主要方法来源。
4. 导航系统
信息的组织方式基本决定了导航的方式,这里更多的是介绍了一些辅助导航方式。
5. 搜索系统
如何让用户搜索到信息,事情可能有比你想象的多。
6.元数据、受控词表与叙词表
这几个一听就是专有名词,主要是为了改进搜索,是属于界面以下看不见的背后工作。不是有大量内容的站点可能用不上。
7. 信息架构构建流程与方法论
看完这个就会搭建信息架构了吗?并不能。这里只是有一些流程方法建议。
组织系统,故名思义,就是指如何组织信息,如何向用户展示信息,通俗一点说就是指信息的分类。
狭义上的信息架构通常就是指组织系统,大家常说的内容组织图,功能架构图,信息架构图本质上是一样东西,就是信息的分类组织方式。
真正的组织系统应该包括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
组织体系(organization scheme)定义内容条目之间的共享特性,而且会影响这些条目的逻辑式分组方式,组织体系让我们获取信息时更方便。
组织结构定义内容条目与群组之间的关系类型。
简单的说,组织体系就是找到对象内容的共性,给对象分类、排序,给搜索、浏览提供便利;而组织结构就是找到分类与分类的关系,分类与内容的关系。
举个例子,淘宝,最小信息粒度是商品,按商品功能属性,分为女装,男装,百货,数码等,所有女装的共同属性是用户都是女性,这就属于组织体系。而首页,先进入推荐列表,查看某个类别,再查看详细商品,就是一种层级式的组织结构。
可以看出,我们常说的信息架构更多的指代组织结构,而忽略了组织体系的内容。
1. 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又可以分为精确性组织体系和模糊性组织体系。
1.1. 精确型组织体系:
将信息定义成明确的互斥区域,特别适用于【已知条目搜索】。比如通讯录,要找张XX,在Z条目下查找,不存在任何模糊性。
常用做法:
- 按字母顺序:通讯录
- 按时间: 新闻
- 按地理位置: 旅行攻略
1.2. 模糊性组织体系:
使用模糊或主观的组织体系对信息分类。这种比较难以设计和维护,但往往对用户而言更有用。
常用做法:
- 按主题:博客文章
- 按任务:工具型软件,如office
- 按用户:服装,分男装,女装,儿童
- 按隐喻:游戏设计,儿童应用
- 混用:容易带来困惑,且难以扩充
除了以上几种,还有一种现在流行的组织方式是按用户自定义标签,比如微博,关注是,给用户贴标签分组,随后以标签分组展示信息。
2. 组织结构
描述内容条目与分组的关系。
《WEB信息架构》中的介绍比较晦涩,以下这篇介绍(怎样理解信息架构?--尤文文)的几种常见组织结构更好懂实用:
A1. 层级结构
在层级结构中,节点与其他相关节点之间存在父级/子级的关系。
子节点代表着更狭义的概念,从属于代表着更广义类别的父节点。
不是每个节点都有子节点,但是每个节点都有一个父节点,一直往上直到整个结构的父节点。
层级关系的概念对于用户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同时软件也是倾向于层级的工作方式,因此这种类型的结构是最常见的。
几乎所有的站点都有层级式结构的影子,我们的操作方式最开始的时候总是层级式递进的,是所有类型组织结构的起点,比如知乎,从首页开始,一级页面展示动态问题列表,二级页面展示问题详情,回答详情,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层级结构。
常用设计方法:
- 从上到下:从产品主要愿景,一步一步细分到每个功能特性。
- 从下到上:从对用户有价值的功能特性开始,先把已有的所有内容,放在最低层级分类中,然后再将他们分别归属到较高一级的类别。这种分类方法其实就是在做“归类”。常用方法-卡片分类法。
这两种方式都有缺陷。
我举一个近期的设计例子,是一个重架构产品,首先,产品的战略层已经确认,换言之,从上到下是合理的思路;但是,产品过于复杂且功能特性多、合作部门跨度大,这时看上去从下到上才是正解。
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从上到下分解,到了底层功能特性太多且不合使用逻辑,就紊乱了。如果从下到上倒推,功能特性有组合逻辑,但是到了顶层,产品灵魂又很难对上最开始战略层制定的方向。
这时采用一种两种方式结合的平衡式使用方式:从中间层开始。
a1. 列出功能特性清单
a2. 让目标用户对海量功能特性进行认知并分组,这时我们就有了一个经过目标用户验证的中层结构
a3. 此时,再思考战略层对产品特质的定位,顺推出一个合理的符合产品目标的中层结构
a4. 用户目标与产品目标融合,综合两种中层结构,对上对下各做调整和妥协,最后得到一个统一信息架构。
这个结果的重点是中层结构。这个中层结构向上能满足战略层的要求,向下能满足底层海量特性功能的实现。
A2. 线性结构(sequential structures)
“线性结构来自于你最熟悉的线下媒体。连贯的语言流程是最基本的信息结构类型,而且处理它的装置早已被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大脑中了。书、文章、音像和录像全部都被设计成一种线性的体验。
在互联网中线性结构经常被用于小规模的结构,例如单篇的文章或单个专题;
大规模的线性结构则被用于限制那些需要呈现的内容顺序对于符合用户需求非常关键的应用程序,比如教学资料。”
线性结构比较容易理解。更多呈现在帮助文档、产品故事讲述等场景。下图,是网易云课题产品经理微专业的课程体系,就是最常见的线性学习体系。
苹果官方的“Start Developing iOS Apps Today”文档中就是利用了线性模式,显然iOS开发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线性过程。
交互设计需要锻炼两个极端的信息架构描述方式。
一个是复杂信息架构,充满了层级、跳转、补充、交叉;
一种是极简的线性架构,一根主线讲清楚一个故事,甚至是复杂的故事,用连贯的语言方式讲述一个故事,但是不能进行跳转和穿插。
A3. 矩阵结构(matrix structure)
“矩阵结构允许用户在节点与节点之间沿着两个或更多的“维度”移动。
由于每一个用户的需求都可以和矩阵中的一个“轴”联系在一起,因此矩阵结构通常能帮助那些“带着不同需求而来”的用户,使他们能在相同内容中寻找各自想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的某些用户确实很想通过颜色来浏览产品,而其他人偏偏希望能通过产品的尺寸来浏览,那么矩阵结构就可以同时容纳这两种不同的用户。
然而,如果你期望用户把这个当成主要的导航工具,那么超过三个维度的矩阵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在四个或更多维度的空间下,人脑基本上不可能很好地可视化这些移动。”
A4. 自然结构(organic structures)
自然结构不会遵循任何一致的模式。节点是逐一被连接起来的,同时这种结构没有太强烈的分类概念。
自然结构对于探索一系列关系不明确或一直在演变的主题是很合适的。但是自然结构没有给用户提供一个清晰的指示,从而让用户能感觉他们在结构中的哪个部分。
如果你想要鼓励自由探险的感觉,比如某些娱乐或教育网站,那自然结构可能会是个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的用户下次还需要依靠同样的路径,去找到同样的内容,那么这种结构就可能会把用户的经历变成一次挑战。”
维基百科(Wikipedia)是自然结构的最好案例。维基百科的内容并没有主架构,也没有很健壮的数据库结构,每个页面都是独立的,通过相关链接与其他页面进行连接。
这样的模式在现在的ToC产品越来越多(特别是游戏娱乐产品)。它符合轻架构产品的浏览式形态。
有一种经典的区分用户场景的维度是:任务式、浏览式。
任务式的特点:完成任务、快、准确、效率,例如查询某个航班到达的时间。
浏览式的特点:碎片、时间充裕、逛、发散、不聚焦、注意力吸引式,例如漫无目的地刷微博、看知乎。
自然结构很适合轻架构产品的浏览式形式。第一,重架构产品,ToB产品,如果用户需要靠浏览靠猜来使用产品特性完成任务,那肯定结果是不好的,用户会崩溃;第二,ToC产品一般就有两种形态,如果不是任务式,那很有可能就是用户在无聊,需要进入浏览式。
大部分ToC产品应该是任务式和浏览式并行的。所以自然结构,应该是绑定其他信息结构来思考。
例如腾讯视频。用户进入视频产品,可能的一种使用方式是,用户心里已经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找2014年美国电影看,所以用户进入种类选择,选择电影,选择美国电影,选择2014年,然后进行浏览。这个可以算是先层级结构思考、后自然结构思考。
所以在信息架构设计中,自然结构会是一个重要思考点,因为我们设计师要时刻记得,用户不是理性的,他们很多时候的操作和想法会呈现随机状态。但是自然结构不是唯一的,必须有层级结构、线性结构、矩阵结构等其他信息框架来配合和约束,才能让这个产品的整体信息架构完整、可用、有效。
大部分的产品都不是简单单一的结构,而是充满了层级,跳转与交叉。
以网易考拉海购为例,用户进入APP,浏览推荐专题,进入专题,查看商品列表,再查看商品详情,是层级式;
用户查看商品,可以从品牌的角度筛选,也可以从促销活动的角度,也可以从内容专辑的角度筛选浏览,这是矩阵;
查看商品详情时,可以查看相关品牌商品,浏览某个商品后,再看看相关活动商品,在不同商品列表与商品之间来来回回,又是自然式。
3. 好的组织架构标准
哪种组织结构好没有定论,知乎上Mr汤进er提出了几个评价好的组织结构标准:
A、与“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相对应;
直接举例子:
新闻资讯类应用,经常以时间顺序组织信息架构,因为用户需求中,对于“新闻”的时效性的要求是唯一的重要要素,同时,对于产品本身,只有提供最新的资讯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再如,同样是资讯类应用,“今日头条”的产品目标是针对不同用户进行针对性推送资讯,因此除了以“时间”维度组织信息架构以为,它还通过算法推送,以“推荐”的方式组织资讯内容,针对性推送最新的资讯,减低了用户“挑选”资讯的门槛,增加了用户资讯获取效率。
B、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一个延展性好的信息架构,能把新的内容作为现有结构的一部分容纳进来(下左图),也可以把新内容当做一个完整的新部分加入。(下右图),举个例子:微信的“发现”就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陆续有“游戏”、“购物”等内容被纳入其中。
C、保证分类标准的一致性、相关性和独立性;
一个好的架构分类,应该有一套准确的分类标准,并且对于用户而言是可以被准确理解和学习的。
“一致性”体现在标准的唯一,不能有多套标准,也就是说要保证功能入口是唯一的(快捷方式入口除外),这样的好处就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有太多的标准而摸不清相应的功能入口(这一点感觉争议比较多);
“相关性”是指上下层级以及层级中内容必须具有相关性的,不能把“足球新闻”栏目纳入到“时政要闻”层级下,因为它们的没有关联性(例子比较low,但意思大家懂的);
最后一点是独立性,独立性体现在同一层级分类应该是相互独立的,不能同一层级的两个分类存在交集或包含关系。
D、有效平衡信息架构的“广度”和“深度”
“广度”和“深度”各自有哪些优缺点呢?
“宽而浅”的架构:用户可以用较少的点击完成相应的任务目标,问题在于每层的“信息分类标准”太多,增加用户每一层级的分类寻找难度。
“窄而深”的信息架构:好处是减少了用户选项,问题在于增加了用户操作步骤。
如何平衡“广度”和“深度”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大小屏幕等硬件特性、产品功能目标、用户使用频次等等)。建议大家多多实践,灵活应用,多从用户使用角度做思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