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边界》这本书,它的核心理念就是“避免过早地专业化”,因为案例非常多,我就把每章节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收集了一下。
但是对于这本书的论点,我有些赞同,有些并不是很赞同,或者可以说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或理天衣无缝的,大部分的理论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型,这本书也不例外,而对于我们,我们只需要吸收对我们有启发的那部分就可以了。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1章 ”赢在起跑线“的教育狂潮
-我们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都依赖”组块原则“进行学习,再加上有好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只要认真参与,努力改善就能进步,所以造就了很多“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但是这一类依靠重复的结构和组会的技能迟早会被电脑代替。
-专业人士在自己狭隘的一亩三分地之外,难以取得任何成就。
-而一些人却善于拓展自己的事业,他们能够跨越能力范围成为通才,他们可以从一种渠道汲取知识,在极富创造性的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同时善于避开认知壁垒。
月影说:
对于这部分内容,其实是特别适合中国家长来看的。中国家长都喜欢让孩子尽早地确定一个领域并进行发展,处处提前准备,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其它人。
但是过早地准备,可能并不能让孩子发挥出他真正擅长的那部分能力,反而被抹杀在摇篮里了。
实际上作者的这个“静待花开”的理论,给了那些没有“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家长们一些宽慰,让我们相信孩子很有可能会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全方面地让孩子去见识,去体验,去充分了解自己,从而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要坚持早起步而不是耐心等待呢?首先源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力争把所有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样子,不像欧美国家,注意孩子的个性发展。第二,因为大部分人可能穷其一生,都无法知道自己真正的喜好是什么,都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或是无法真正敢于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
特别是当我们的年龄越大,这种想法越可能不被重视,所以作为家长,宁可冒着泯灭孩子真正的兴趣和潜能的风险,也要让孩子先掌握了一门技艺再说,至少如果以后没有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还有一项作为保底。
所以说到底,家长们最最重要的任务,其实就是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
===========================================================
第2章 抽象思维与概念推理
社会的工作需要知识的传递,和把知识应用于新情境和不同领域的能力。
为了适应不断攀升的复杂性,满足对创造新模式的需求,我们最基本的思维过程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不再仅仅依赖于熟悉的模式,我们的概念分类法为知识相通提供了框架,让其变得可行而灵活。
现代社会需要掌握通识,把相距甚远的领域的想法联系起来,也叫分类思维。这种思想常常很灵活,很容易从一个属性切换到另一个属性,并建立起合适的类别,这种自由切换的能力,从一个类别转到另一个类别,就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一个挑战,越是受限,越是重复,他就越有可能被迫自动化,而那些能够从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领域中获得概念性知识,并把它应用到一个全新问题或领域的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
月影说,
具备抽像思维的能力真的很重要,但是前提是我们已经涉猎了足够多的领域,并且对每个领域至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作者所说到的“通识知识”其实挺重要的,这些是我们头脑中的原始数据,即使这些原始数据还处于1.0的低等级别,当我们了解了足够多的信息,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它们连接在一起,产生出新的火花。
所以说现代社会的思考方式必须要学习“跨界”,不能在已有的领域或是原始的领域去思考,而是用其它领域的思维去解决这个领域的问题。
想到现在人工智能这么发达,如果人脑不能够发展出这样的抽象思维能力,真的很快就会被电脑取代了。
===========================================================
第3章 可遇不可毁的创造力
那些奥运选手正是在十二三岁时经历的各种活动,总体上开拓了他们的运动潜能。允许他们在专注于某个特定运动技术之前,不断探寻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对于表现优秀的人来说,样本测试的过程并非偶然,而是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训练的广度预示着转型的广度,学习者学到的背景内容越多,其创造的抽象模型就越多,他们对待特定具体例子的依赖就越少,学习者可以更好的把自己的知识应用在前所未见的情形,这就是创造力的核心。
创造力是很难培养的,但是打压创造力却很容易。
月影说,
说到创造力,我又想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的家长还都比较重视孩子的创造力培养的,而且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创造力的保护,希望这项能力可能晚一点退化。
那为什么我们成年人的创造力会不如孩子们呢?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被太多的条框所限制住了,所以思维就被禁锢住了,无法自由放飞。
另一种原因,是我们知道得太少了,不知道应该把思维扩展到哪里,在这一点上,确实应该如作者所说,扩展自己的知识边界,以此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想法。
===========================================================
第4章 学习,快与慢
之前写过一个总结,见以下链接:
===========================================================
第5章 跳出经验外,思在新境中
面对着新事物类比思考,类比让我们把他们变得熟悉,面对已经熟悉的事物类比思考,类比思考赋予我们重新审视这些事物的新角度,进而得以推理那些陌生还出现的新问题。
而你需要较大的力量来达到某种目的,但是又被禁止直接使用这种力量时,从不同角度同时使用较小的力量,可以实现目标。
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依靠单一领域的经验,不仅有局限性,而且可能是灾难性的。
仅靠使用单一类比解决问题,尤其是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里选择类比,不能帮助我们摆脱“内部视角”这种自然冲动。
采用内部视角是我们的自然反应,而这种自然反应可以被下面这种外部视角的类比打破,外部视角从不同方面探索类比与当前问题的深层面的结构相似性,决策者常常专注于发现事物表面特征,而外部视角是非常反直觉的,因为他要求决策者忽略眼下事物的表面特征,而导演外部寻找结构上相似的类比,外部视角需要把思维模式从狭隘调整到宽广。
月影说:
这一章节的内容在本质上和第3章一样。
===========================================================
第6章 过于坚持也有问题
当我们执着于那些没有勇气去放弃的任务时,这才叫失败。
面对困难,努力坚持,这是任何一个想走的长远的旅行者的竞争优势,但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是一个巨大的战略优势,每个人在开始冒险之前都应该列举一下,在哪种情况下自己需要放弃。
年轻人的目标总是被其他人制定,或者至少是从有限的目标列表里选出来,他们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在追逐目标时,能否始终保持着激情和适应能力,面对更广阔的职业选择,一开始就能找到高匹配质量的目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为了坚持而坚持,就会变成阻碍。
一些出乎意料的经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新目标,或者发掘了他们以往未被发现的才能。
月影说:
中国人或者说是亚洲人,自古以来关于坚持这件事情有独衷。我们只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意思就是对一件事情坚持不懈就会成功。但是对于作者来说,他肯定会认为,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力气,把一个大粗铁棒磨成一根针,这样的付出,到底值得不值得?如果不值得,那是不是要放弃,改用其它的方法?
或许是因为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我还是挺相信“坚持的力量”的,几乎不会轻言放弃。最近我看了稻盛和夫的书《干法》,他从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不发不起工资了,和他一同去这家公司的人都辞职了,最后只剩下了他自己。
面对一无所有的公司,没设备,没经费,没有老师,是不是应该立马走人,另寻他处呢?如果稻盛和夫真这样做了,那就没有后来他连续将三家企业做到世界500强的商业奇迹了。
所以我觉得,坚持这件事,最重要的是问问自己的心,自己真正在意的点是什么,超出自己底线的就放弃,及时止损;而自己坚信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信念可以使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
===========================================================
第7章 发掘自身更多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增长以及环境的变化,人的性格也随之改变,正因如此,当经历的时间尚短,经验尚浅,体验过的环境范围也极其有限时,我们的水平就不足以设定一个无法更改的长期目标。
“先做再想”才是正确的,我们需要通过实践尝试新的活动,建立新的网络,寻找新的榜样来发现这些可能性。
除非去尝试,否则一个人不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要找到自己的才能答案,就是去尝试。
先测试再学习,而不是先计划,再实践。
先不急于投身未来的事情,只关注眼下可能的选项,选择那些能够给予你前途的选项。
月影说,
先做再想,这个理论我是同意的。因为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想得100%明白透彻了,再去实行。关键是想明白自己想要发展的大方向是什么,只要方向没错,先干起来,边干边改,边干边想,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更好的领域和更多的可能。
===========================================================
第8章 局外人的优势
想要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关键是请那些使用不同视角的局外人,只有这样问题的主场因素,才不会限制解决方式。有时候问题的主场条条框框太多,局外人才是真正唯一能看到解决方式的人。
月影说:
这一点,其实是说征求更多外行的意见,让他们用他们的视角去解决当下你的问题,可能会有新的启发。
===========================================================
第9章 用过时的技术“横向思考”
横向思考,是指重新思考新环境下的各种信息,包括看似毫不相干的概念或领域,给就想法赋予新用途。
博学者是指在某一个核心领域有足够深度,所以他们在这个核心领域拥有众多专利,但是他们的深度又不及那些单一领域的专才科学家,他们唯有广度,甚至比通才科学家的狩猎还要广泛,可以横跨几十个专业技术门类,他们不断把一个领域积累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一个新领域,这也能说明他们一直在学习新的技术。
博学者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不断学习有相近性的东西,这种做法显著提升了广度,实际上也失去了一点点深度,博学者是最有可能在公司取得成功的人,因此,仅仅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专业化并不是个人成功的要素。
T形人有自己的专长,也有广泛的涉猎。I型人,只有深度没有广度。我们要力争做T型人。
在日益需要超专业化的系统中,如果能够把握并培养广度,多样化经验和跨学科探索的力量,以及在弄清楚自己是谁之前先决定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不要觉得自己落后于其他人。
全书核心观点,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