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说书人D,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的书是《学会提问》。
还记得上周我分享的《故事思维》吗?就是让你如何利用故事来影响受众的情绪,从而改变他们的思维,然后认同你所陈述的事实。而今天我分享的这本《学会提问》则正好相反,它告诉我们外面的很多信息都是为了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思维,为了保持理性,我们需要学会批判性思维。两本书的共同点就是书中作者举了大量例子来对读者进行实操的培训。都是偏向需要实践的书本知识。
看完书下来,我觉得作者不是在教我们学会如何提问,而是面对信息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所以建立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就是自己提问的过程。
这本书采用总分结构,第1章论述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且说明了建立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是找到关键问题;接下来的2-12章则分别深入探讨了十个关键问题。
那我也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说书:1.什么是批判性思维;2.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
首先来说说批判性思维。先来解释两个思维概念: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顾名思义其实很好理解。海绵式思维指被动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单纯的知识获取,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而不去做任何评价与质疑。就像学校教育,老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而淘金式思维则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展开互动,是主动选择,带着问题学习。批判性思维则更像是淘金式思维的升级版,它有一套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我的理解是批判性思维不是带着随便的问题去学习,而是有一套提问原则。同时需要在恰当的点提出和回答问题,而不是想问就问,想回答就回答。比淘金式思维更加系统化。
本书就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作者列了十个关键问题,简单罗列一下: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2.理由是什么;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6.证据的效力如何;7.有没有替代原因;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9.什么信息被省略了;10.能得出哪些合理结论。可能我说完后你也只会记得1-2个,没关系,今天我着重挑了3个问题进行展开说明,毕竟本人能力有限,如果听完后大家还想再深入了解,不妨自己去看看此书,我想一定会受益匪浅。
第一个关键问题:论题和结论是什么?同样先来了解下论题的定义。论题是引发讨论的问题或争议。它分为描述性论题(有关世界过去、未来和现在是什么样的)例如:音乐学习是不是有助于提高数学能力。和规定性论题(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例如:对医疗补助欺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在我们接受信息时,要找出这篇文章/段落/书籍在讨论什么。让论题成为你的问题,带着问题来审视作者说的是否合理正确。
如果文中没有很明确的表示,那么则先了解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而结论就是作者想要你接受的信息和观点,将结论作为你评价的重点:基于支撑这一论断的所有材料,我是否要接受作者?
第二个关键问题:理由是什么?得出这个结论作者是否找到合理的理由,思考是否扎实,如果连你都觉理由过于牵强或者薄弱,那作者所得出的结论必定容易被反驳。特别注意的是,作者应该是通过理由来推导出结论,而不应该先得出结论,再逆向推理找各种理由,这样会陷入理所当然的误区中。
第三个关键问题:推理的谬误。很多情况下作者会利用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结论。作者讲了14个谬误,来避免读者陷入一些作者的小陷阱中。因为比较多我就不一一列举,同样挑几个说明。
1.诉诸公众谬误:通过引用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记得有时候整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2.诉诸感情谬误: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简而言之利用感情(害怕、希望、怜悯和同情等)来获取认同。
3.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需要警惕一下词汇:不是…就是…;唯一的选择就是…;因为A不起作用,那只有B能…等。
4.循环论证谬误:结论由同一个结论来证明,这样其实是在回避问题,而不是在回答问题。
剩余的谬误如果有兴趣也欢迎你从书中去寻找。
上述三个关键问题,在我看来就像是一篇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把接收的信息都当成一篇议论文去分析,通过三个方面去进行批判性的提问。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多如牛毛,但并不因此我们就应该照单全收、人云亦云,太多的网络暴力就是因为我们的偏听偏信而造成的。我们需要找回自己的理性,批判地看待所接收的信息,学会质疑。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的就是判定结论可接受程度或价值大小。
当然不仅仅是接收时我们需要用到,在我们输出时同样也要避免不让自己陷入误区,让自己更加客观,我们做的不是误导读者,而是要正确的引导他们。在此和大家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