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非正式会谈》
“如果只能二选一,你会选择十套学区房还是牛津大学学位。”
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两难。
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就是选十套学区房,因为我有点羡慕包租婆每个月什么都不做只靠收租暴富的生活。
但陈铭的一句话让我陷入沉思:“金钱是会饱和的,但知识不会。”
假设你有无穷的资产,你真的有那么多东西必须要买吗?不会的,到最后一定会悲叹“我除了金钱什么都没有。”
但知识不一样。
在一个优秀的学校,你所处的环境,结识的同学,接触的知识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拓宽我们的世界视角。而且,没有边界。
晚上我跟妈妈讨论的时候,我妈毫不犹豫的说:“学区房。”意料之内的回答。我毫不意外。
她说:很好的学历就是为了更好的赚钱,而且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就算以国内吧,毕业生的工资也是有限的,哪怕是有很优秀的学历,而这些工资当然比不上十套学区房的价格。
我:我之前其实也很纠结,如果真心好学的话,有了十套学区房为底气,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旅游。但我后来想到就是我现在的情况。我身边的同学并没有特别优秀或者特别专长的,导致我现在对某个方面感兴趣想看书时不知道可以看什么书,或者哪些书真实性比较强。正是因为我不懂,所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查,甚至有些也不太容易查到。也就是说,如果真正离开了那个学习环境,哪怕想学,也会遇上这样那样的各种阻碍。这些真的让我很困恼。
我妈: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了钱才有资格说 喜欢还是不喜欢,想还是不想。
我:那你究竟是为了有更多钱而工作还是努力让我们自己活的更好而努力呢?
我妈:这个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结束。
我跟我妈最大的观念差就在这里。
我是认为钱是让我们生活的更好的工具,多不多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活的快不快乐。
我妈则认为钱是生活的必需品,多多益善。只有拥有很多钱才有资格说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去。
我能理解我妈毕竟是我生活的支柱,甚至可以说,我有这样的观念就是因为我妈是我坚强的后盾。
但是我不赞同她的一点主要是因为她把生活看的太累了。
固然在这个分秒必争的世界“活的风生水起”很难,但“好好的活着”还是很容易的。而且“兴趣才是人最好的老师”。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有一样的体验。
把教科书当课外书看是很感兴趣的,可一但要考试,马上就兴趣厌厌了。包括数学。
我初一初二的数学极差,就是班级垫底。一点没夸张。但初三一下子就突飞猛进稳在班级前五。
不是因为什么励志书里刷题刷到凌晨之类的鸡汤,而是我在初二下的一段时间真正喜欢上了解数学题的成就感。
我喜欢盯着题拿笔验算画辅助线半个多小时后那一闪而过的灵感和写对的成就感,或者是看了答案那个有趣便捷的辅助线后恍然大悟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觉得我一下子会了好多知识。
其实数学才是所有学科里最容易学最容易有成就感的科目。语文英语主要靠积累和记背,除了过目不忘的学霸型选手很难有人能一下子窜上去。社会以记背为主理解为辅,科学两个都很重要。但这些都不是一下子能学好的(记忆力好的除外)。
只有数学对我这种记忆力几乎微零的格外有好(我语文好是因为从小就爱看书积累量很大所以背古诗词什么的不在话下,其他科目就不行了。)
讲白了,初中数学只要记住几条基本公式,其他公式大致记住推理方法就行,一定要理解每一条方程和公式是什么意思,其他真的考发挥就可以了。公式忘了考场几秒现推(推多了就快了),不会就带入特殊值算,实在不行就去画图量。总是有方法的。
但纯记忆的,记不住就只能抓瞎。
…啊偏了。总之就是,兴趣真的才是最好的老师,真的有喜欢和想要。(我也是因为喜欢语文数学才会学的很好,仅此而已)
而且我总是觉得,如果真的喜欢这个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总不至于沦落到朝不保夕的地步。再说了,这是一个知识付费的社会,知识可以换无穷无尽的钱,但钱很难换来丰富的知识含量。
所以如果是我肯定会选学历。
唉说得好像选了就有了一样…
你会选哪一个呢?我有点好奇你选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