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对汽车的最终了解,永远遗憾的止步于只是会开而已的妹子。连牌子都认不全;机油都不会加;半路上爆胎,除了知道打电话场外呼救以及拍照发朋友圈,什么也不会。智商储备完全不支持我独立联想出后车厢里暗盖下的千斤顶和备胎,到底跟当时的处境有什么关系,如此彻底的车盲,却一直默默地喜欢看赛车片。
车手的样子不重要,真的不重要,即便他看上去多么像是会在暗巷里调戏妇女,或是在相亲市场第一个就被淘汰的屌丝青年。只要他坐进赛车,一顿操作,把自己连人带车像箭一样射出去!妈呀!你就会爱上他。
车跟男人的关系本身就很奇妙,在女人眼里,一个男人日常生活中,如果车开的好,停车停得遛,单手握方向盘能够连续过急弯,就已经在无形中散发性感了。这时候会出现中西方两种不同反应的妇女,中国妇女会娇嗔的责怪他:“哎呀!你不要这样开车,很危险!”事实上内心骄傲的想:“这就是我的男人!”另外一种等到他在没有人的地方停好车,迫不及待的坐在他的腿上,微笑的撕开他的衬衫……
不要觉得很夸张,具体实例可以参考徐若瑄很多年前在“康熙来了”聊的择偶标准。她对于男朋友的要求是会倒车,并且倒车的动作必须是单手扶方向盘,不看倒车影像,用那种原始的看后轮的方法倒车。徐若瑄扬起她那张尤物的脸,害羞的对主持人说:“我觉得这样man!”
可见男人怎么开车对于性吸引力方面是多么的至关重要,等同于女人怎么搭配丝袜穿高跟鞋。
一部赛车电影根本不需要通过塑造男主角对女人有多痴情来呼唤女性观众的好感。因为女人看赛车电影跟男人看赛车电影,出于同一种原因,就是看他们如何血脉喷张,尽情挥洒着男性荷尔蒙。赛车这种用肉眼看上去就能感受到的强烈的“这特么就是在玩命”的运动,即便有朝一日被纳入国家级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仍然危险得不适合全民提倡。显得玩赛车的男人多么的小众,反骨,桀骜不驯。在许多关于英雄的电影里,最极致的英雄体现无非就是他为了理想而不怕死。赛车就是有这种天然的英雄气节,当剧情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男主角要戴上他的头盔了,准备出征了,观众会在同一时间生成一种莫名的感动,潜意识里带着对他的敬佩,期许,并默默地为他祷告,活着回来!
赛车像平凡人生的反面,在那个世界,人们还饱有热情,理想,使命感,不惜为此赴死。
所以,每当我看到电影里那个男人坐上了他的战车,握紧了方向盘,用一种受肾上腺素以及征服欲所支配的坚定的眼神看着前路……
我的心就会砰砰砰的跳起来。那是一种接近于心动的感觉。荷尔蒙直接穿过屏幕辐射到我的脸上,仿佛那股征服欲是冲我来的,就问你们撩不撩?
对啊!我得承认我是有点把赛车片当小黄片来看的意思。也就是说,我必须承认,男人的魅力有时候是这样发生的:他有疯狂的念头,并且付出过行动,他狂野,热血,作死,像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女人们当下就做出结论——这个男人真不靠谱,真不安定,完全不可以托付终身,将来也不会陪你货比三家买家具,或是在母婴店里挑选一个下午的婴儿车。
但是他,好有意思!
他能让你脸红心跳,让你觉得他走路的姿势都那么好看,让你不计后果义无反顾的爱上他。
在这个以一辈子为计量单位去权衡爱情值不值得的主流价值观里,失去理智的爱一直被不公平的践踏。然而失去理智,才是爱情的本质。其他的权衡都显得像是在完成一场交易。
赛车电影百看不腻的热血镜头其实很容易解构出来,无非就是以下几个镜头的组合——先来一波梦幻般换挡的手动操作,然后拍摄在高速转动下的车轮极速过弯的特写,外部是以流光之势倒退的风景,配上沸腾而低沉的泄压阀的响声……
听上去跟所有的追车片段差不多,不同的是,赛车电影拍的其实不是车,而是人。它的重点不是在于一整条街的车撞成一片集体爆破的场面,而是开车的人在逼仄的车里如何孤独的进行决定命运的紧急操作,在一幕幕玩命的交锋中,惊险的破开一条条出路的全过程。这是一种对生命的仪式感,区别于那些坐在沙发上按着遥控器永远不给自己找麻烦的舒适人生。
当一个人有自己愿意认真对待,偏爱,并且擅长做的一件事情是多么的幸运。当电影中的那个男人生死度外的驰骋在那条永远叛逆,永远青春的赛道上,普通人的心里会像突然遭受一记电击,心脏复苏般的活过来。
从原本已经死去的毫无意义的生活里活过来。
然后,像我这样的妹子就有了一次机会效仿徐若瑄,小鹿乱撞的发出感叹——他好man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