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这个词,近年来相当红,我一度以为又是在网络上崭露头角的鸡汤文,于是对此带有点鄙夷的眼光。直到迫切需要整理房间而又无力拖延时,才好奇的翻看“断舍离”的相关文章,通过一番实践,我的房间变得清爽了不少,早上起床的时间也提前了,还能不慌不忙的化个妆,整个人的状态有了一定的提升。
本着好物要分享的原则,完整地阅读了一遍山下英子《断舍离:让心情轻盈到不可思议的人生整理术》原书,发现比各类总结文给人的启发更大(虽然本文也难逃总结文的魔咒,哈哈哈~)当然,读完书还是要说说心得,才不枉费用掉的时光。
所谓“断舍离”,就是“通过舍弃家中累计的废物、断绝不需要的物品进入房内,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让人生变得愉快的方法”,其实它的操作步骤是“舍”——“断”——“离”。
听起来简单,实践起来还是有些许困难的,难的不是“舍(舍弃)”这个动作,而是接受并贯彻这个理念——舍弃自己此时、此地不需要、不适合或不舒服的东西。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可惜,但是需要了解“舍”不是随便丢弃,而是佛教用语中的“喜舍”的“舍”意,因此,也蕴含了“我已经足够了,请帮助其他人”的“布施”之意。东西,是应该要被使用、要在目前被需要的地方、要在它应放的地方,才是美的,才是对的。所以,你决定舍弃的东西,还可以变卖或者赠与他人,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这样就是“惜物”了。舍弃物品的行为本身,就能释放压力,而压力是非常麻烦的心理负担,当舍弃了一堆与“当下的自己”无关的物品之后,你会发现整个人都变得轻松起来。物品减少之后,就没有收纳的必要了,故而自己周围的空间变得清爽,也能够关注到平时想要关注却没有精力关注的事物,终于过上了被自己喜爱的物品围绕在身边的愉快生活。
“舍”之后,是“断”,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剁手”。吃土少女(剁手党)们最大的乐趣就是买买买、囤囤囤,这很大程度上是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安慰(拆包裹的快感),源于对未来匮乏的不安。“有(某物)的话,会很方便”,这种设定其实是一种陷阱,停滞的物品与不流通的空气,都无法带来新的生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舍弃的物品数量越多,舍弃物品时的成就感和空间上的开放感就越大,所以多出来的空间,是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能量。要知道,寂寞是无法靠物品来填补的。经历过“舍”而觉得不易,不如从源头做起,断绝应付一时的满足感,控制自己的欲望,否则会陷入“冲动购买——囤积——闲置——丢弃——懊恼”的死循环。所以,要把培养“选择能力”当做习惯,坚定地保持“断绝不需要的物品”的意识,通过培养这种谨慎的意识,就能有效减少自己住处物品的增加。“用完之后”、“舍弃之后”才是最好的购买时机,因为此时,你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购买回来之后,要怎样使用它。
通过“舍”和“断”,周围物品的数量得到了有效的减少,居住空间也得到很好的改善,这是物质方面的。“断舍离”的理念不仅仅对物质有效,更是精神的一剂良药。它指引着我们彻底地“脱离”执念,放下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变身成为自由、快活、清爽的自己。在实践“断舍离”的过程中,以“当下的自己”为主轴逐渐被养成思维习惯,并且越来越坚定,如此一来,被定型的“以他人为优先”的人际关系也会产生变化。曾经勉强自己,在觥筹交错中疲惫地陪着笑脸,曲意迎合他人的压抑,是多么的焦虑。这样的一张脸,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好感,反而对人际关系造成损害。放弃当“老好人”(当然,尊重他人是前提),心情便能轻松愉快,按照自己原本的喜好,好好善待自己,去做真正喜好的事情,整个人会熠熠发光。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然就会吸引来该类型的人与资源,人生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通过整理房间,从而整理内心,达到清净而愉悦的人生状态,这本书的价值已经产生。有空间有精力去拥抱充满变化刺激的新一天,才觉着自己是真切地活着。
新的大门,从舍弃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