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很早就想说说,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切入口,所以就搁置下来了。今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一时有感,这篇文章终于可以开始下笔了。
朋友圈中的这篇文章很长,大概内容是吐槽咪蒙各种奇葩的事情,老实说,有些事情确实很奇葩,这位作者也写得蛮到位的。
但在这些奇葩事情当中,有一部分我却是理解的。
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
在咪蒙以往的文章里,这个国家充满了跟老板套近乎碧池、跟辅导员开房的女生、跟女生开房的辅导员、作弊的小学生、骗取学校奖学金的大学生、卖假药的、大丑逼博士、流氓留学生、天天在群里发负能量的人,以及说老公不好的,对上司不满的,对社会抵触的,偏偏就是这么个招人恨的国家,在她最新的文章里,她又爱的死去活来,我都有点分不清她那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了。
粗略一读,强烈的认同感油然而生,这人怎么自相矛盾,前言不搭后语的(之前说的言论和之后的言论不一致),说话没有一个准,今天这个模样,明天又换一副面孔。
自然而然的“这人人品有问题吧”的想法就出现了。
不知道各位有何感受,我第一遍读到这里的时候,脑中确实闪过了这样一些想法:
原来咪蒙是这样的人!所有的爱与恨全部根据自己的文章需要来调整,需要“恨”的时候就从兜里拿出“恨”来安上,需要“爱”的时候,就从兜里拿出“爱”来安上。
及至第二遍阅读,又有另外一些东西渐渐浮现了出来。
前言不搭后语真的就是人品有问题、真的就是将爱恨看做随意可以安装、拆卸的东西了吗?
其实并不一定的。
我大学时光是在一所很普通的学校中度过的,整整四年,我没有一刻不抱怨的。
糟糕的宿舍中居然没有浴室和卫生间!
饭菜简直难以入口!
体育课居然不能选修!必须跳傻兮兮的健美操!
老师上课基本上全是照着PPT念!
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被我拿来吐槽这个学校,包括绿化太丑,河水不太清澈。
看这些一条条的“厌恶”论调,很多人会认为我是讨厌这所学校的,至少是不待见的。
事实却恰恰相反,我深爱着这片被我吐槽了一百万次的地方。说不清楚为什么她有这么多缺点我却义无反顾的爱着她,总之就是爱着,深深的爱着,即使她全身都是缺点也爱着。
无论自己如何破口大骂,我不允许任何人在我面前说她的坏话,一句也不行。
我平时对学校表达出来是我心目中“不满”的一部分,将“深爱”的那一部分深深的埋藏在心底。不能因为我言行举止中揭示对这个学校的吐槽和不满,就认为我不爱这所学校,不是吗?
前言不搭后语,可能是前言表达一部分的意思,而后语表达另一部分的意思,或者,遇到什么事情,改变想法也不是不可能的。
理智的时候我是一个人,被感性冲昏头脑的我又是一个人。
心情舒畅的我是一个人,愤懑至极的我又是另一个人。
面对喜欢之人时我是一个人,面对厌恶之人时我又是另一个人。
今天的我是一个人,明天的我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又是另一个人。
上天赋予人七情六欲,就注定了几乎没人能够逃出这样的樊笼,情绪变化,人想法也跟变,言语行为就随着想法而变,多么现实的事情。
打个比方,今天,我看到路上有一个乞丐,断手断脚,在炎热的天气之下乞讨着,人落难到了这样的地步,是多么凄惨呀,我很同情他。于是给了他十块钱,然后发了一条朋友圈:总有一些人需要我们伸出援手。
第二天,电视上播报一条新闻,原来这些乞丐都是假的,他们的手足完好,为了欺骗善良的路人,用道具伪装自己。多么恶心人的一件事情呀!想着自己昨天给出的十块钱,想着那些乞丐们的豪车名表,愤怒的发了一条朋友圈:再也不会给乞丐一分钱。
那我的朋友会不会想,昨天你说的怎么和今天不一样,我分不清你的那句是真话,那句是假话。
实际情况是,我的两句话都是真话,区别在于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多看了一条新闻。
所以,你看,前言不搭后语的时候,不一定是我的人品有问题,有可能是我只向你展示了一部分,还有可能是今天的我已经不是昨天的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