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发酵了想念,在春节临近的脚步声里,我们总会在一些不经意的瞬间,想起那些重要的人,家里的父母、亲人,成长路上的恩师、好友。春节像是一座桥,让我们通向团聚,春节亲朋团聚后,家乡的大伯递给我们的泾阳茯茶,像一根线,将亲情串联。没有人比身在礼仪之邦的我们更懂,手中的家乡名片-泾阳茯茶,见证了难得的相聚,更是家人之间关心、情义的传递。
初遇茯茶,一看样子不对,一块黑乎乎的“碎茶粗梗“,横七竖八地压成一个砖块;放在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扣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亮红色漾出;喝一口,确有一种陈旧的味道。而人们对食物,已经习惯于挑选新鲜,因而对陈旧的味道有着一种本能的防范。泾阳茯茶,一开始会让茶客犹豫是否要喜爱这个“烟砖块”。
首先是功效,几杯上等的泾阳茯茶入口,古朴口感还没说明白呢,茶味满腔回荡,随即腹中蠕动,胸间通畅,舌下生津。《红楼梦》里有描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茯茶喝了’。一盏茯茶,又暖又能解油腻。不由想到古丝绸之路,大多通向肉食很多、蔬菜很少的高寒地区。从马帮驼运的泾阳茶饼、茶砖“茯茶味浓性刻,解油腻、牛羊毒”;“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时至今日,食物充裕,越来越多的人遇到高热量、高脂肪三餐。因此家乡的茯茶风行,理由充分。
其次,茯茶可以用于保健但喝茶还是讲究口感。当我听到父辈们一边品茶一边赞叹道“香醇、古朴”。我实在忍不住偷偷地品尝了一杯,香醇的味觉瞬间撬动了我的心门,入口柔和,回味甘甜。有一种,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个月之后躺在香茅丛边的干爽呼吸,而一阵轻风又从土墙边吹来。
最后是茯茶冲泡的仪式感,先将一盅盅茶杯依次摆开,第一步控制好茯茶与水的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100ml盖碗,投茶10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节;第二步: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从洗茶开始温柔定点注水,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注水点,提高水温洗茶;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定点注水,缓慢注入;缓慢旋水,稳定注入;急冲注水,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茶量、水量、速度、热度、节奏组成了一种韵律。
家乡的茯茶,无论是功效、口感还是冲泡的仪式感,不仅仅停留在感觉范畴。茯茶作为家乡的名片,更是一道亲情、友情的桥梁,连接着家乡的亲人和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