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语文课教学方式的具体措施
摘录‖张爱敏
依据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如何建构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要方式的语文课程呢?
首先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大量读书。温儒敏教授说"读书是语文课的头等大事。"②学生的读书习惯和熟练的阅读技能主要靠学生自身的大量阅读实践。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 学生要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需要经过 2000小时以上的默读训练。如果以义务教育九年时间计算, 那么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1 小时。国外小学阅读课的教学方式就是学生自主阅读,学生读物都不相同,教师根本无法讲解。国外流行的分级阅读,也是提倡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与能力读不同级别的书籍。
语文课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和交流时间。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大量的阅读实践才会形成。教师的教育或指导只是外因,可以起促进作用,但不能替代学生读书在现实情况中,语文课的读书时间一般每周只有一节,甚至隔周才有一节,这与读书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严重不相匹配读书习惯养成必须有持续并连贯的读书时间作为保证,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不能有空就读,没有空就不读,这不利于习惯的养成养成读书习惯还需要有阅读量的累积,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阶段阅读145万字是保底阅读量,上不封顶,为此必须对语文课程进行整合,大幅度压缩低效的讲读课教学时间,鼓励学生自主读书,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提供更舒适的环境条件。
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营造班级读书氛围,利用班集体力量使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也能体会读书乐趣,养成读书习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在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其次是强化学生的表达实践,现代语文课程在设计上一直表现为 “以阅读为重点”,在中高年级语文课时安排中,用于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时间仅占四分之一,这样的课程设计忽视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阅读是基础,读得多自然就写得好然而事实证明这个观点似是而非。
阅读与写作虽然有内在联系,但“读”只是 “写”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需要更正的是,读和写是两种不同的语文技能,小学生学语文的重点是表达,难点也是表达,学生需要有更加充分的表达实践机会考查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表达和阅读时间大多平分秋色,且向表达倾斜日本的国语课明确提出“以表达为重点的国语指导”,用于表达的时间甚至超过阅读,国语教材中阅读课文后都设计表达练习。
因此,实践性的语文课程构建应该平衡阅读训练和表达训练的时间分配,着重创造学生表达的实践机会学生通过表达实践,可以反过来认识和积累大量词语、句子,深刻体会那些巧妙的表达方法的价值所在,从而促进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深人阅读,通过强化表达实践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是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或手段。
再次是重视语言经验的积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条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是人类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审美创造的基础。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必须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要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越丰富,语言建构能力越强,就像造房子,砖头、木头等建筑材料越多,房子就能造得越大越高;二是语言建构和运用的经验,通俗讲就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经验。
当下阅读学、写作学对篇章知识研究比较深人,因此课堂上教师对谋篇布局学理知识讲授比较具体。但是词语的运用、搭配技巧,词句的组织联结艺术等,这些很难从学理上讲清楚、说明白,因为建构语言主要是凭经验、凭感觉。学生写文章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好、句子有语病,追根溯源就是缺乏语言经验。所以语言经验决定一个人语言建构的质量,也影响语言运用的规范。
语文是一门经验性课程,因此积累语言经验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基础,特别是小学阶段。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
一是要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学生要吸收规范的课文语言,要形成语感,就必须反复读,读到滚瓜烂熟才能把课文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语言,才能形成语感。
二是培养学生主动积累有新鲜感词语的意识或习惯。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不是老师规定学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章里有积累价值的词句,寻找课文语言与自己语言的差异。如果小学阶段能形成稳定的习惯,那么学生会终身受益。
三是要主动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积累语言经验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只有会运用了,才是真正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指导学生表达时主动运用课文高质量的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质量、丰富语言经验,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也会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最后是适当教学语文知识,指导学习方法规律。重视方法规律的指导是现代语文教学一大进步,然而也必须警惕不能走进另一个误区:以为方法规律指导是语文课第一位工作,课堂教学中将大量时间用于方法规律的指导,由此挤压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① 在实践中获得的运用语文的方法规律才真正有用,而且大量的语文运用规律其实是默会知识,只能在实践中自己去领会、把握, 很难言传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教师指导学生获得语文方法规律的必要性. 当下亟须研究的是语文课到底应该教哪些必要、有用的知识或方法规律,切忌把教师自以为是的所谓的知识和方法教给学生。
其实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非常有限,如果每个学期重点教好一两个阅读方法或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反复操练,落到实处,最终形成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语文课便是成功的。总而言之,语文课要把握好学生语文实践与教师方法指导之间的关系与学生的语文实践相比,方法规律的指导始终是第二位的,语文学习应该强调的是学生实践为主、方法指导为辅, 不能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