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点滴》
文/王兵
隐居求志
汪价云:“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按:今裕州石峡口有小茅庵,唐时石记犹存。)又尝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岗,庄宅基址今为玉皇庙,古井尚在。(按:南阳卧龙岗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又唐县有诸葛庄,武侯之远田也,曾犁出古碑。(按:在县西桐寨铺,去南阳市六十里。)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按: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
上屋抽梯
陈寿《三国志》有“上屋抽梯”典故,是说荆州刺史刘表的长子刘琦当时很器重诸葛亮。
诸葛亮择良木而栖,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所以,推测诸葛亮乐于做奔波南阳的小田官,理顺成章。不可避免地,诸葛亮在南阳郡治下的顺阳、裕州、新野、唐县、叶县等地留下了汪价所说的许多痕迹。
又有史料称,刘琦与诸葛亮是表亲关系。“臣本布衣”,实乃谦虚之词。
宁静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何做到,诸葛亮补充说:“宠之不喜,辱之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简言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对南阳文化传统的影响是巨大的。孔子的“仁”,孙子的“智”,在这个“千古人龙”身上做到了完美结合,诸葛亮在南阳众多名人中的认可度是最高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
典故来自诸葛亮。第三把火在赤壁烧了曹操的舰队,第一把火在博望烧的是漫天的芦苇巴茅,也说得具体。但第二把火烧新野他烧的什么东西?南阳人应该感兴趣。
南阳学者袁祖雨说在新野烧的是柘树。柘树的汁液是黑色的,用柘树叶养蚕所产黑丝的经济价值十数倍于普通丝,阴皇后族人得到这些技术特权似不意外。所以新野城乡到处载满的柘树枝成了诸葛亮退敌的助火之物。
赵云用了硫磺焰硝引火后,敌人歼灭了,然而新野丝绸业却灰飞烟灭。刘备领护著新野民众一路南逃,因为这些人都是能工巧匠。“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蜀锦吴绫成为蜀国的国家财源,烧第二把火证明诸葛亮这个新官既懂军事又懂经济。
“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襄阳记》:黄承彦者,高爽开朗,为沔南名士,闻孔明择妇,曰:“吾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不嫌貌丑,欣然许之。黄父即载送之。而时人以为笑谈,坊间流传此谚。
清朝朱子家训说:“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妇求淑女,勿计厚匣。”过踏实日子,贤惠比漂亮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