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门诊,经常会有因上不了学由家长带来做心理治疗的小患者,我接过年龄小的只有6岁,其中学生居多。虽然每个孩子情况不一,但有个共同的行为就是拒绝上学。
家长表现的焦虑且无助,只能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且把希望寄托于心理医生,甚有些家长会很早突然打个电话:“医生,我娃又不去学校了,你给说说……”此时我也很无奈,我能理解父母的那份焦虑和无助,抛开设置和边界不说,孩子就在身边,这样的行为对我们的咨询关系是无益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长期行为的背后,都带有它的一定心理功能。对于厌学的孩子来说,拒绝上学也有某些心理功能。根据临床心理学家Kearney的观点,拒绝上学具有四个心理功能。
功能1:回避引发负面情绪的校园刺激。这些刺激会引发孩子广泛性焦虑和抑郁。年幼的孩子身上容易发生。特别是他们无法表达和识别这些压力,只能通过拒绝上学来表达在这些环境下的不适。孩子相应会出现广泛性焦虑障碍、躯体化抗议、拖延等症状。
功能2:逃避校园里负面的评价环境。这一般发生在年级较大的孩子和青少年上。他们与同龄同学交际困难。有些也无法通过考试、竞赛等评价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被同伴团体排斥。这会引发并加剧他们的广泛性焦虑和社会焦虑。他们也容易表现出羞耻和退缩行为。
功能3:追求重要他人注意。相比前两功能的回避特性,学校环境本身并非负面刺激,但孩子更喜欢舒适家庭环境。这在年幼的孩子中间比较常见。他们常见的行为有发脾气,从学校溜走等等。这样的话孩子可能具有分离焦虑或者对抗违立性障碍。
功能4:追求学校外的有吸引力的刺激。比如看电视、玩游戏、逛街泡吧等等。常见于年级较大的孩子和青少年。这些问题背后可能也有家庭因素,比如父母的冲突与忽视。严重的孩子可能出现对立违抗障碍或品行障碍。
这四个功能,构成孩子拒绝上学的心理基础。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孩子的成长,是一点点离开家庭,和外界建立联系,成为独立有适应力的自我,这需要他们在家庭归属感的基础上,去发展对其他团体的心理归属感。
比如,他们要在学校里适应学习,成为校园生活中的一员;他们要在同学中找到伙伴,在同伴中获得认同感;他们要在社会见闻中思考,为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社会人做好准备。这些不同团体的心理归属聚在一起,最终构成一个丰富多元有弹性的自我。
而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就是自我归属整合上出现问题。他们无法形成对校园等团体的归属,也无法在交往中塑造社会角色,只能蜷缩在初始的家庭中,在拒绝和焦虑中显得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