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啥也没干,就帮亲妹研究高考填志愿的事了。
二十三号知晓分数之后,她很失落,想去的大学是211,可是高考分数仅高出一本线十几分。这意味着填报的话有些风险,在专业选择上也有很多限制,虽然到目前为止,她并没有很明确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想要做什么。
所以一直有些矛盾、惋惜以及不知所措,嫌弃自己考得低,才没有更好的选择。
我很理解这种矛盾,大多数高考过的人都这样,考得比平时还要好,会想要更高分;考得和平时一样,也会埋怨自己怎么不发挥超常;而考得比平时差,就更别提了。
考多少分,都烦恼。烦在填志愿。因为我们都希望要最好的,就像电影《为爱毁灭》中的那句话一样:选择并不是在好与坏之间,那太容易了,生活真正的选择是在两个坏中选择不太坏的,或是两个好中选择更好的。
高考填志愿,我们也想要最好的。
最后的结果是,我没有明确的给她规定说,“你一定要填这些专业,这个专业将来好就业”,也没有说什么类似“你适合这些专业”这样的话,而是在分数的可能性内,选出尽可能多的专业,然后让她自己选择。
我想,就算这些专业都不是自己心仪的,但是如果能在可选择范围内选出最好的,我也相信那始终都是相对来说不错的了。
因为选择这一部分的事,其他人是没有办法帮助自己的,她真正的爱好是什么,特长是什么,我无从得知,能做的,只是引导她找到一个吸引自己又能贴近自己禀赋的专业,而已。
其实我也知道,很少有人在十八岁的时候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兴趣爱好是什么,擅长什么,所以与其说是自己选专业,不如说是读“别人觉得好”或者“更有就业前景、更热门的专业”,不过我仍然希望,她能够在这其中,留有一些自己的志愿。
02。
再次复习填志愿这件事,心里还真是五味杂陈呐。记得第一年自己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也是,整天拿着那本厚厚的志愿指南勾勾画画,拿着那点分数精打细算,改了又改,每天焦灼忐忑、坐立不安,总是希望有个人能给出一点保证,以便无惊无险就能够安全被录取。
如今想起来,其实也没那么重要,填志愿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小小选择罢了。你越往前走,越发现我们能把握的东西其实不多,过去改变不了,未来也预测不到,仅仅抓住现在所能控制的东西已经是万幸。
而且那时候刚从高中校园走出的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没有特别喜欢和特别讨厌的城市,也不知道哪些城市有哪些大学,哪些大学适合我,既没有特别的偏好,又没有多余的选择权利,完全可以宽心一些的。
当然当时控制不住的紧张和干着急,最后我都归咎于眼光太狭窄,思想太局限,没有人指导,又听了太多的“高考决定人的一生”和“考得好不如填得好”诸如此类的话。
因而才会在那小小的选择范围内,像买东西砍价一样,希望身上仅有的一点金钱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买到一件超值的衣服,可是又担心如果砍不下价来,所有称心的衣服都被其他人买走了,到最后只能得到一件自己不喜欢的而且与已有的金钱不等价的衣服。
挣扎、焦虑、担心、苦恼。
03。
我一直认为,高考填志愿,是比考试本身更刺激的事情。它是我们成年后,第一个面对的人生选择,风险投资,填得好,收益高,相对的风险也大,而填不好,则是对成绩的一种浪费,可以说如果考试拼的是智力,那填志愿拼的就是心理了;如果考试看的是你平时有多努力,那填志愿包含的就更多了,评估、权衡利弊、怀疑…
就像我们的人生,始终都在估量、算计、权衡利弊,庆幸、怀疑,最终得到或者失去。
因此,应该让别人来建议,但是不应该是决定。
说实话,上了大学之后你会发现比高考志愿重要的东西有很多,不仅不能如愿以偿,而且常常阴差阳错。有绝大部分的人,都上着被调剂或者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心里或许还带着后悔和不敢,觉得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可是有谁是事事都如意的?
重要的不是你的选择是否全都符合心意,而是看你如何对待自己的这个“已经选择”。
而且,谁说填志愿就没有一些命运安排的成分在里面呢,我们要做好的,只能是“尽人事”这一块。
因为我们没有上过一堂课,叫做“如何上好大学”,正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并没有上过一堂课叫做“如何过好这一生”一样。
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填最好的,就像尽可能的把一生过得精彩一样。而很多无法改变的东西,想太多,只是徒增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