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可能是和英语相处的最好场所了。以前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可以用手机打造一个移动影院。
那个时候,电影院是最好的选择,只要有原版英文电影上映,我必然会在那儿消磨一个人的时光,然后收获满满地离开影院。
记得学校毕业以后,工作上一直用不到英语,但是英语也因此成为我最好的玩伴。
有些同事很好奇,工作中用不到英语,为啥还这样刻苦抱着英语不放?是不是在故意显摆?
我微微一笑,为什么很多人对英语总是抱有这么大的偏见?
他们一见到英语,总会想起“头悬梁,锥刺股”的样子,而且在他们看来,能够忍受这样的煎熬苦学英语,但是在工作中毫无用武之地,不是附庸风雅还是什么?
英语这种“苦瓜脸”的刻板印象,一点也不奇怪,这都是国内畸形的外语教育造成的恶果。
“十年寒窗苦”,可能有大半时间都在苦读英语,等熬到出头之日时,才发现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英语还是听不懂,说不出,不会用。而且更多的人根本用不上英语。
2019年数据,义务教育期间4000万学生学英语,但工作后用得到英语的还不到400万,只有1/10的人有用。
国内教育界的确在反思这些“恶果”,但是在找到“恶因”的时候,却又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
有声音提出,将英语踢出义务教育阶段主课位置,不再将英语设为高考必考科目!这种方式就是典型的“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的行为。
其实,与其考虑英文的主科地位,还不如考虑如何优化英语学习方式,让大家能够以正常的心态,与英语好好地相处一辈子,而不是现在这样,义务教育阶段视之为猛兽,过后就弃之如敝帚。
有些外国朋友和我接触后,诧异地问,“你的英语很流利,学多久了?是哪儿学的?感觉不象中国人说英语。”
他们很多人误以为我在英国呆过,他们看来,我的英语带有一些伦敦腔。
我总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是在国内一路学过来的,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前前后后至少也有13年!”
他们不可置信地看着我,学个英语用10多年,时间有些长,而且还是一路考过来的,任何有趣的语言经过这样的煎熬,谁还能与之相处很久?何况熬出头后还不一定会用!
至于口音问题,其实我也没有刻意模仿过哪种口音,都是自然形成的。
中学的教科书可能采用的是英音,但是大学以后又换成了美音,我的口音应该是两种语音的“杂交”。
至于为什么让很多外国人听出我的伦敦口音,这可能是因为有一段时间跟着BBC练习了听写的缘故吧。这个经历也说明听力训练一定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到你的语音表达。
不过,每次遇到老外同样的问题时,我也有些警惕起来,这非常明显地表明,我们的英语学习存在很大误区!
简单地说,我们绝大部分人的英语都是阶段性的学习,而不是一个持续成长的过程!
前者通过“下猛药”,拔苗助长,完全可以实现100分的目标,但是药性过后,你会发现精力灯枯油尽,难以为继,对英语再也提不起半点兴趣。
而我们需要的恰恰是一个持续的成长过程,可以伴随我们一生的成长过程。
谁可以伴随我们成长一辈子?当然,最好是须臾不可以离开的玩伴了!如果你能从一开始就把英语作为自己的玩伴来相处,那么它就会与你一路风雨相伴,白头偕老!
所以,我认为电影院是你和英语约会的最好场所,这要比天天啃教科书更能挑逗起英语对你的情爱和依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