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人,原本看起来状态挺正常的,可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绪突然爆发,轻一些的大声辱骂身边的人,重一点的就开始冲动暴怒、动手打人,很久之后情绪才能平静下来。每当遇到这样的事,身边的人都会评价:他戾气很重、他情绪有问题。我觉得说得都有道理,但只评价了现象,没有找到事情的源头:为什么这么一点小事,会引发他这么大的情绪?
我认为,真正的原因还要从“情绪容器”谈起。情绪的突然爆发,一般是情绪长期积压的结果,也就是“情绪容器”过载了。简单做个比喻,情绪容器就像“煤气罐”,储存的负面气体太多了,罐体最后承载不住,爆炸了。
得简单介绍一下情绪容器:和正常身体一般,我们还有一副“心理身体”,与正常身体是互联互通、相互影响的。“心理身体”里最重要的器官,就是“情绪容器”。
“情绪容器”这个“煤气罐”,里面装的是正、负面情绪。气罐上装有出口阀,能释放情绪。当然,正、负面情绪自身重量、释放方式都不同。(系列一、二均有解释,有兴趣可搜索“草根宇”公众号中心理谈--神奇的“情绪容器”和心理谈--“情绪容器”探寻记)
让“情绪容器”爆炸,将情绪爆发出来,能不能解决问题?答案是否定的。类似“被动爆炸”这种破坏性、掠夺性的纾解方式,有很大的副作用。因为,将负面情绪这种“雾霾”一股脑排到身体中,缺少了“情绪容器”的保护,负面情绪会直接腐蚀、伤害到我们真正的身体,造成一系列严重的身体问题。《人民日报》曾在一篇《200多种疾病与情绪有关》的报道中提到:据有关研究,因情绪引发的疾病达到200种以上,70%以上的人遭受着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
最关键的是,待我们的情绪稳定后,“情绪容器”会重新生成,但造成负面情绪的“核”也仍存在着,如果我们不管不顾,容器还会有过载、爆炸的风险,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其实不光别人,我自己也有一段“情绪容器”过载的时光。那时候的自己,因为经年累月加班、领导不认可、孩子经常生病等原因,产生了极多负面情绪,可又不会自我纾解,只能任其膨胀、膨胀、膨胀,待情绪爆炸,只能朝孩子发泄。那时候,只要看到孩子一点点不听话,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抓住机会拼命发泄,歇斯底里狂吼大叫,孩子们只能躲在墙角瑟瑟发抖。待情绪平静下来,“情绪容器”重新生成,容器也有了一些空余空间,可以开始思考了,我就开始自责、悔恨,然后找机会和孩子们道歉。但问题仍然存在,下一次,容器又一次被负面情绪占满,又逮着孩子一通发火,发火后又后悔不及……崩溃、悔恨、道歉、再次烦躁、再次悔恨、再次道歉,好像成为过去时光那无法走出去焦虑的圆。
真正找到方法走出来以后,我面对身边同样情绪爆发的人,也能感同身受了。他们和曾经的我一样,也是无助而可怜的人。
说说解决方法。
其实心理谈--神奇的“情绪容器”和心理谈--“情绪容器”探寻记中提到了一些解决方法,但都需要长时间来锤炼自己,解决不了短时间爆发的问题,在此提供一个10秒见效的方法:
简单一句话,就是为自己准备“情绪急救包”。
我们家里会备一个急救箱,在不小心受伤时,可以在里面找创口贴和酒精棉。道理一样,在我们应对情绪应激反应时,也可以有自己的“情绪急救包”。具体有三步:
第一步,细心查找。回想自己的过往人生经验,做哪些事、想到哪些场景时,会让我们有正面的感受?有哪些体验是特别美好的?把这些事全部写下来,这样我们就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正向活动清单”。
第二步,分门别类。我们可以按照做这些事的大致方向、所需要的时间,将它们分门别类放入你的“情绪急救包”。比如,焦虑的急救,要从“适当放松”方向去找;孤独的急救,要从“立刻行动”方向去找;愤怒的急救,要从“转移注意”方向去找;悲伤的急救,要从“痛快哭泣”方向去找;而自卑的急救,就要从“优势视角”方向去努力,等等等等。在每个时间组里,把最有效的前三名排在前面,随时拿出来用。比如我,感觉暴怒控制不住时,“写字、摸杯子、看风景”是最快的纾解方法,可以让我瞬间平静下来。
第三步,随时调整。需要注意的是,人生的每个年龄阶段、认知阶段和环境,我们需要的“情绪急救包”是不同的,要随时更新调整自己的急救包,保证其随时有效。
做个总结。情绪是生而为人的一部分,我们追寻的终极目标,就是:无论心中泛起什么样的情绪,都可以保持“怡然自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