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也是中华的文化符号。熊猫外表憨态可掬、圆圆滚滚,深受世界各国的人民喜爱。“熊猫外交”拉近了我们与其他国家的距离,可是大熊猫在其他国家的状况牵动着同胞们的心。
近日话题最高的便是大熊猫“福宝”与“丫丫”,同样是在异国他乡的大熊猫,待遇却有着云泥之别。“福宝”被韩国的饲养员照顾宠爱得像个小公主,而“丫丫”瘦骨嶙峋、吃不到新鲜的竹子,甚至疑似出现严重的刻板行为......“丫丫”的近况让我们牵肠挂肚,作为和平的大使,却在异国他乡受到这样的对待。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它呢?”
在课间,生物老师张老师听到了同学们在谈论大熊猫这一话题,其中一个学生在得知“丫丫”的悲惨遭遇的时候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说出了让张老师印象十分深刻的一句话——“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它呢?”
张老师内心顿时五味杂陈,看着富有朝气的学生们,她身为教师的责任使命感更加强烈了。培养具备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人才,去建设祖国的新未来,让祖国在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成为世界强国,这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一堂生动的学科项目化教学课堂
按照新课标,培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这是教师开展课堂的总目标。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张老师策划了一堂以大熊猫“丫丫”为中心主题的生物学科项目化学习课堂。课程选题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展开贴近生活的教育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知识学习的准入门槛,让学生更爱学习。张老师希望,通过这样的学科项目化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哺乳动物的知识,挖掘知识背面的深层含义,了解大熊猫对我国的意义与价值,落实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热爱生命的高尚品格。
在课堂宣导部分,张老师首先为大家播放了熊猫宣传片,并向大家展示关于大熊猫“丫丫”的新闻。而面对丫丫的悲惨遭遇,也为了改善动物生存、改善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国际紧张局势,张老师决心让学生体验一把国际交流的圆桌会议——“模拟联合国”,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不同的国家,围绕大熊猫这一主题,进行驱动型任务与驱动性问题的探讨。
驱动型任务一:探究大熊猫特征,为“濒危动物档案馆”制作大熊猫档案。
驱动型任务二:讨论造成“丫丫”现状不佳的原因,目前大家的观点集中于:国外饮食(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正常饲养(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水土不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就以上观点展开讨论,形成一份分析报告,并进行小组汇报。
驱动性问题三:以大熊猫“丫丫”为例,人类面对动物的悲惨遭遇,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要拿出解决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宣传海报。
这样学科项目化学习,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学习与角色分配,并在学习讨论后进行成果展示。在这样的项目化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形成科学思维,认识哺乳动物、了解生物圈。
在张老师的课堂,学生在探索与讨论中学习新知识、拓展思维的新方向,最终形成科学的知识系统——了解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理解非生物因素和影响、了解生态平衡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生命观念,同时,大熊猫“丫丫”也是爱国课堂的一个文化符号,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与拥护国家财产的社会责任,实现教育自强的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熊猫在地球上已生活了至少800万年,被称作“活化石”,延续着旺盛的生命力,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意。因此,保护我国的文化“财宝”,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时代赋予了教育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吾辈当勇担责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