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了一些关于“拆书”的话题,发现和我这个来自非地球非物质非文化非遗产的人见解有些出入。我之所以要说出我的观点,不是在于标新立异,而是更多的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俗话说:分享是最好的学习。
为了搞清楚什么是大家说的“拆书”,我还特意怒买了一本《这样读书就够了》,是因为我对有塑封的书深恶痛绝,如果一本书好,是不怕被别人看到内容的,现在很多垃圾书之所以销售的多,都是因为有塑封……
先毫不客气的说一下,我读书的速度非常快,通常几万字,只需要几十分钟。当然,我是借助了一些速读的方法,比如先看概略,然后有选择的略读与精读。当然,好的书我会看很多次,就另当别论了。一本书好不好,尤其是管理类的,随便翻几下就能得出结论,这个在我的另一篇文章有详细叙述。
什么是“拆书”?网上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有人说:“拆书”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法、学习能力。” 这个我不否认,但有没有一种更系统的方法来拆书呢?
我一直想吐槽的是:为什么拆书只局限于某个细节?然后RIA呢?(RIA将阅读分为:R(阅读片段)、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和A2(以后我怎么应用)。不过能总结出这个已经很好了,大有外国书籍一大本书就讲一个小理论的倾向。
实际上,这不是“拆书”或者是狭隘的拆书,这好比是把一头猪切成片,然后每片每片的研究这片肉有什么营养。不是说不对,而是说这应该是拆书的最后一步,把有用的精华拿出来再RIA,RIA的东西,大多都是知识点,并不是拆书本身。
我定义的拆书:将一本书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成若干部分,类似解剖,弄明白整体结构,分清每个层次,让我们更快更好的吸收我们所需要的营养。副作用是如果拆的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别人推荐,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我理解的拆书分为几个步骤:
1、了解书的中心思想:这个是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一直强调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这是为了应付教委的考试,其实不然。再博大精深的学问和著作,必然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比如佛学,概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槃寂静。”当然,可能会比较笼统,那就多加几句话呗。无法整理出中心思想的书,那不看也无妨。这个我们有现成的工具可用,比如在书的推荐说明或者是有些人写的导读。
2、对逻辑结构的拆解:这个,就是书本的目录,很多人看书不喜欢看目录,直接翻。这个不是一个好习惯。要知道,电脑比我们人脑速度快多了,电脑还有一个FAT表(文件分配表),相当于一个目录。看了目录,才知道这本书分成几章,每一章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了解了这本书的结构,我们才好继续看。这也有现成的工具,一个是书的目录,一个我们可以先画画思维导图,别急着翻书。这个时候可以搞清楚,每一章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具体看。
3、略读与精读的拆解:这个叙述起来可能稍有点问题了,因为每个人的理解和环境不同,只能因人而异。通常,在拆书帮里把书分成四类:理论、实战、故事、其它(非常反对“其它”这种分类方法,还不如叫综合)。一本书,和培训一样,先要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内容,然后才能讲授新的内容。这个时候,可以不一定从头开始看(很多故事书也可以如此操作,侦探小说除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者急于了解的内容看。比如现在好多电视剧,看完第一集就可以直接看最后一集,中间的大部分内容,闭上眼睛脑补一下即可。看书,通常也可以有意识的跳过一些章节,这非但不是囫囵吞枣,反而会练习逻辑思维能力,大不了脑补不上,再回头看一下。
4、了解本书的相关背景:很多书不是凭空而来的,要么是“接着说”别人的理论,要不然来自作者实践,很多时候了解一下本书的产生原因,必不可少,了解一本书的“前生今世”对我们了解整部书非常有益,尤其是有些引用的书目,我们有条件,最好找到原书看一下。当然,作者生平也可以了解一下,了解一本书它爹,也能对这本书有更好的理解。
5、掌握书本中有意义的案例:这个时候才说到RIA。好的故事书,理论书都能摘出一些为我们日后工作所用的案例。因为拆书的人,大多是职业有关系,多掌握一些案例,有助于工作的推进,比如课程中的故事案例等等。实际上我们看书的过程中,也特别痛恨大段的理论,一是看完没感受,二是根本记不住,反而是一些小故事,让人记忆犹新,还能说明很多大道理。
6、拆解拓展活动:这个比如说组织"拆书帮"啊,让大家互相分享一下最近读什么书啊,有什么收获啊,以后要如何应用啊(用不用再两说)。在拆书的过程中,刚才提到的1、2、3、4步大家都要自己做一下,而且这个用不了太多时间,然后书友们可以互相比对,看看理解上有什么差异,先统一方法论,以后才能更快更好的交流,比如每个人看一两本书,周末用五分钟时间,把自己看的书给大家推荐一下。
再补充一下,不是所有的拆书都是有意义的。比如故事书,那就好好看,一个字一个字的享受。我们平时拆书,最好多用于管理类和技术类的书就可以了。总之,拆书是为了更快更好的了解一本书,包括思想,结构,逻辑和知识点,把书中的精华内容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