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报任安书》时,司马迁借给友人任安写信时,将积压心中的愤懑之情倾斜而出。哪怕时过境迁,两千年后的我们读来还是觉得慷慨激荡,深沉悲壮。整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司马迁对“李陵之祸”的回顾,也不是对著书立说的志向的表达,而是司马迁在个人生死面前能够着眼于历史的胸怀。
司马迁在这封书信的后半部分写下了这样的名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段话太出名了,大多数人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都有背过甚至默写过。只是当时我们并不能真正读得懂。我当时这觉得这段写得华丽,背得有趣,是写议论文的绝佳的参考素材。但是对于司马迁,对于这些历史上处穷困之境仍发愤的伟人仍然是不能理解的。
现在再来读这封书信,看着字里行间的挣扎、纠结和悲壮,让人如此感同身受。在李陵被俘时,司马迁本可以像其他朝臣一样为保全自身立刻与李陵划清界限,甚至落井下石。但是司马迁做不到,他选择仗义执言。所以他才会遭遇人生中最大的困境。遭受宫刑之后,司马迁认为自己身上的屈辱直到死也不会消失。在遭遇这样的困境时,大多数人可能早就被击垮了。但是司马迁心中的信念不灭,让他有了扫除一切困难的力量。他从历史中找到了答案,从古至今,那么多仁人志士,如此多的圣贤伟人,他们大多都经历过困境。他们也曾在困境中挣扎彷徨,但他们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发愤著述,完成了人类史上伟大的巨著。
当我们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眼光完全聚焦在自己身上。仿佛自己的苦难就是全世界的苦难。但在司马迁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在宏大的历史观面前,个人的苦难已经不算是多大的苦难。纵观历史,有如此之多的伟人都曾经历困苦,当受难的灵魂意识到自己不再孤单的时候,痛苦已经有了消解的出口。当然看到别人同样的遭遇,并不能完全消解我们自己的苦痛。
最重要的还是心之所向。心中有目标,有志向,那么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力量。因为在坚定的理想主义者面前,没有什么是能够阻挡实现理想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所有困难都是锻炼。在理想主义者面前,这些锻炼不再是对命运不公的哀叹,而是理想实现前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