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珊珊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丢掉了生活=丢掉了志向
1.缺乏社会观察教育,孩子的志向从哪里来?
最近发现一个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买菜,甚至没有去过菜市场。城市里很多家庭已经习惯去超市买菜,而孩子们根本不了解中国大众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很多孩子觉得赚钱很容易,活着也很容易。某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群有9亿,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情,然而,很多孩子并不了解。
现实中很多中层以上的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不想让孩子吃苦受累,恰恰这样反而影响了孩子立志。当一个孩子感觉自己的生活条件是优越的,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只要好好学习的时候,我们得思考一下,他的志向该从哪儿来呢?
2.精英式教育,你的孩子因何自卑?
在心理咨询从业的最近这几年里,我发现很多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会感到深深的自卑,这和我们以往很多理论是不一致的。以往我们认为家庭条件不够优越会造成孩子自卑,但现在发现很多由于家庭喂养过度,过于宠爱且生活太精致的孩子反而会有深深的自卑。因为除了学习和“精英式教育”培养的能力以外,在很多其他领域他们大都表现出“无能”。比如在生活中,如果某天家人不在场,精致喂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买菜、做家务这样的基本生活问题。如果不会这些与生存息息相关的必备的技能,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深深的恐惧,那会是根植于潜意识里自卑感和不自信,往往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认为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人际交往应该很不错,因为他有优势资源,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却是“无能”的。由于技能单一,很多事情他们可能根本不会做,因此而带来的深深的无能感往往会延伸到学习领域,乃至未来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很可能会就轻易放弃。
暑假我带女儿去参加夏令营,营地里很多孩子的家庭条件非常好,但是这些孩子在营里非常不适应。夏令营的营地是在一个很穷的山村,那些孩子会的马术、高尔夫球在这里根本无法施展。而面对现实生存的时候,他们连基本的择菜做饭、洗衣服都不会。在基本生活受到影响时,深深的无能感、自卑感让他们学会了逃避和抱怨,根本不愿意去接受他不擅长的事情,也更不会像我们上辈人那样,为了生存而逼着自己去尝试去成长。在群体比较中,他们很无力。
二、立志教育:从哪里能找到孩子迷失的志向?
立志是什么?怎样培养孩子的立志呢?
1.立志的最佳时间段
从立志的过程来看,随着孩子理性逻辑思维的发育,大约从青春前期开始(小学三、四年级),延续到青春期结束,在中国一般持续到二十四、五岁左右。这个时间段也正好是孩子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时间,是孩子职业生涯定向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也是一个孩子的价值观形成期,所以是最佳立志期。虽然志向可以用终生来确立,但等大学毕业后再换专业方向,人生有可能会走弯路。故而最好是在上大学选专业之前,尽量与孩子澄清讨论,帮助他把志向目标定下来,这样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少走弯路。
2.为什么立志的关键是找到目标?
对立志而言,非常重要的是要设定目标,找到孩子的驱力系统。孩子的目标跟什么有关系呢?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缺失往往会成为他的目标,他的驱动力。那么这代孩子缺失了什么呢?
为什么说立志的关键一定是要有一个目标呢?我在心理咨询案例中发现,当孩子一旦确定目标后,他在学习时会充满斗志。为什么呢?现在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所学的知识都是散落而凌乱的,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他们可能认为学习到的内容一辈子也用不到。但如果他确立了志向目标后,他所有的学习规划都会在学习过程中向着目标靠拢,而且目标的力量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当他发现不管做什么都是能够为了成就他的未来时,他就会自发的为清晰可见的未来付出更多努力。有了清晰的目标并且预见结果产生收益,此时动力是最足的。
3.人的驱力系统
人的驱力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生存驱力。即为了改善生存现状,让自己及家人生活更美好,比如我们这代人和上代人,很多都是为了摆脱贫困而努力奋斗。
试想这代孩子生活在吃喝不愁,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条件下,甚至吃饭也是父母亲手喂,很多事情是被逼着做的,他自己还会对生存充满欲望吗?他往往会觉得自己是在为父母活着。一个没有生存欲望的孩子,怎么会努力?
金钱是欲望与努力付出之间的中介物。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努力付出,获得金钱,实现欲望,所以,金钱是实现欲望的工具,并不是欲望本身,但金钱作为一个可见的中介物,是可以激励孩子去努力的。
但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很多孩子不知道钱是珍贵的,没有钱生活会很困难的,再加上很多孩子的钱得到的太容易,所以金钱很难激励这代孩子。当下,很多老板会抱怨,即使加薪,年轻人也不愿意加班,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建议大家多带孩子去菜市场逛逛,看看人间百态,而不是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家长努力营造出来的假象世界中。
我记得第一次带女儿去菜市场的时候,她看到一位老太太捡别人遗弃的剩菜,觉得不可思议;看到小区里有人去扒垃圾桶捡纸盒子,也觉得不可思议。但这些的确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这些现实情境即便在书本上看到了,孩子也很难有深刻感受。只有看到更多世界真相,让孩子多了解真实世界的另外一面,他们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才会对世界心生慈悲与怜悯,才能发自内心地同情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有两大重要的驱力系统,除了生存驱力外,还有性驱力。性驱力到了人类这里,除了交配外,还是为了获得伴侣,为了获得更好的家庭。例如一位男生在青春期喜欢一位成绩优秀的女生,为了追那位女生,为了能与女生考到同一所高中,他就必须要努力。这其实也是一种驱力系统,这是人性使然。
社会比较可以成为驱力。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社会生活存在比较系统,我们每个处于社会中的人,不管你是否愿意,都始终处在一个被比较的系统中。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群体,有群体的地方就一定有比较。孩子之间的比较是多元的。学习成绩是学校内容一个非常重要的比较因素。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比,老师、同学以及身边的眼光会促使孩子去比较。除了学习外,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能力等方方面面也都在明争暗较中。
此外,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生命之初,培养出孩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生对世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驱力将会让孩子一生受益。
4.励志鸡汤书对立志的帮助有多大?
看书跟立志的关系是什么?看励志鸡汤书到底能不能帮一个孩子立志呢?我们看励志书,主要是看人物的生活经历,通过人物的成长过程及心语历程。让孩子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从而让孩子体验书里的情感,让孩子感受到虽然没有走艰难的路,却产生和作者一样积极向上的情感,也就是共感能力,这是看立志书所能达到的效果。
但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想单纯通过看书来立志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无法体会到作者的艰难困苦,尤其被精致喂养的孩子,同情心、同理心丧失,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有些孩子会觉得作者的经历那么悲惨,是因为自身条件不好,甚至会觉得很可笑,无法产生共鸣,根本达不到立志效果。
明朝杰出思想家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意思是人只有对真实世界的体会很深刻,再去感受“知”的层面,才能感同身受。就像一个孩子如果从来没有吃过猪肉,书上再说猪肉如何可口,他却感知不到。
缺乏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书中内容就只是文字符号的传播,孩子根本无法体会到文字符号传播的实际内容。如果没有充足的生活体验,根本体味不到立志人物的情感,这会是这代孩子最大的悲哀。所以,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想单纯通过看书立志是困难的。看励志书可以说只能让孩子们收获些优美句子罢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先让孩子去感受现实生活。
三、立志教育中家长不可不知的秘密
1.游戏、短视频对立志的破坏
游戏、短视频为什么会破坏孩子的立志系统呢?立志运行靠左脑额叶的决策中枢,会有一个漫长的等待中枢,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游戏、短视频等现代化的产物,会直接刺激我们人的右脑情感中枢,属于人类的动物脑,是最快捷的刺激人兴奋的通道,能够让孩子迅速感受到快感。
过去我们引导孩子确立一个目标,需要通过十几年的奋发努力达成目标,然后才能收获到快感。而现在通过15秒短视频就能刺激产生快感,孩子的大脑还愿意忍受这样漫长的等待吗?所以我们的大脑一旦通过看视频、玩游戏直接刺激到情绪中枢后,就很难再愿意通过立志奋发努力。
因此如果想让孩子去树立志向,就要谨防孩子过早接触手机。
2.立志预防自杀
心理学中的有一个锚定技术,通过讨论,帮孩子头脑建立一个跟未来有关的愿景,让这个愿景像一个钉子一样,通过锚定孩子对未来的想象,锚定住孩子命运。在咨询过程中,遇到有自杀风险的孩子,可以通过这个技术来降低自杀风险。例如高三学生可能压力很大,我们会同他探讨他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想象大学里生活的场景,如果他能很清晰地想象到未来的画面,其自杀风险往往比较低。如果孩子说想象不到未来的景象,我们可以带他一起去想象他考什么专业,大学里生活的场景?通过讨论帮助孩子在脑中植入有关未来的、清晰可见的愿景。孩子的人生不能像是一艘在海上漂泊的船,我们需要给船抛一个锚,让他定下来,这样这条船就不会人生的海洋中四处漂流,当暴风雨来的时候,这条船被冲走的系数就会降低很多。
一个心中有梦想的孩子,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自杀概率都是很低的,因此立志可以有效的预防自杀。
结语:教育珊珊不迟,孩子的未来从注入志向的那天,真正开启。聊了那么多立志的方法和好处,各位家长朋友有没有打算行动起来呢?与其天天被动地催孩子,不如早日帮他确定一个志向。欢迎留言,跟我们讲述您是如何带娃立志的。
关于作者:珊珊老师,一枚家有青春期女儿的“青妈”,国家二级心理师,多家省级电台常驻青少年心理专家。见证过很多家庭的亲子之战,分享科学靠谱的心理学、教育学及“实战”故事。教育珊珊不迟,如果您错过了孩子生命早期教育,请不要再遗憾青春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