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4岁的女儿和我就玩游戏一事产生了矛盾。
事情的起因是女儿上完早教课之后就想去游戏厅玩(主要是想玩抓娃娃),之后她说想玩有屏幕的射击游戏,我就带她玩了两个,她过完瘾,快活地回家了。
回家吃晚饭,她先吃完饭,说自己有点无聊,我还没来得及接话,她看到沙发上有pad,于是拿起来开始玩起了宝宝巴士里的益智游戏。
我跟她说看屏幕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而且刚才在外面已经玩过了,不能玩太多次。但是她当下就特别想玩,没有停下的意思,我越是提出惩罚,她越是逆反。我也有些着急,简单粗暴地就把她的pad拿走并且关机了。
女儿生气极了,一边说哭着说妈妈真坏,一边用力地掐我的手,我被她掐得着实手疼,就冷冷地丢下一句“你自己好好冷静一下”就生气地走开了。
女儿哭着去找外婆,外婆看她哭了,赶紧拿来零食耐心地劝导她,她的心情才好一点儿,外婆说:“我们不是看过一本小朋友看电视时间太长结果眼睛坏了的一个绘本吗?叫什么来着?女儿说:“是《不要长时间看电视》。”外婆提议拿过来看,一口气给她读了两本书,很快她的心情也就平复了。
虽然孩子已经不那么生气了,但是我觉得作为妈妈我要向孩子表明我“对事不对人”的态度,缓解母女关系的尴尬。
于是给她洗澡的时候,看她心情不错,我就跟她重新聊起这件事:
第一步:述情
我说:“刚才妈妈和你产生了矛盾,原因是你非常想玩游戏放松一下,妈妈觉得你之前刚刚在游戏厅玩过,再玩对眼睛不好,所以没让你继续玩。”
述情的重点在于客观,要考虑对方的立场,尽量理性,不带评判地描述事件本身和两个人不同的立场观点。
第二步:共情
鉴于女儿状态很放松,我继续说:“妈妈知道刚吃过饭你觉得很无聊,暂时不知道玩什么好,你希望用游戏来放松一下。妈妈无聊的时候也会想要用看电视或者玩游戏的方式打发时间。”
共情的目的就是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到孩子的需求,并且帮他们表达出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往往会本能地愤怒或者失望伤心,思绪一时间被情绪所控制,无法冷静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共情就是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情绪和需求被父母看见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情绪仅仅是“被看见”,就已经能让当事人的内心得到莫大的安慰,情绪得到莫大的缓解了。
既然孩子已经不再玩游戏了,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再强调“但是”后面的说理性内容了,一味地说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懂得道理的,这种不被信任感对于孩子而言其实是很不好受的,也显得家长很啰嗦。
既然不正确行为已经停止,不管是自觉还是被迫的,只要孩子没再做就好,家长只需要在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之后肯定他就可以了。
第三步:道歉
既然是缓和母女关系,那么道歉是十分必要的。我说:“妈妈要向你道歉,因为妈妈本来可以在你进游戏厅玩游戏之前跟你说好,我们今天的游戏只玩这一次。但是妈妈忘记了,你也忘记了,妈妈下次会注意。以后要是玩游戏你也帮帮忙提醒我哦。”
每个人的想法不可能是同步的,家长们经常会把自己的想法突如其来地强加给孩子,注意这个“突如其来”,这种控制往往是基于家长的原则,而不是基于孩子的立场,那么在没有“打预防针”的情况下,突然说出自己的规则,孩子一时间难以接受,也会觉得父母的控制太强。
比如限制玩游戏这种事情,家长应该首先创设好沟通的情景和条件。可以在孩子玩之前提前告知,今天只能玩这一次。或者孩子想跟父母一起去超市,那父母可以提前说好,进去之后不能乱跑,要紧跟着爸爸妈妈。
其次,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规则也要适当调整。同时,有些已定的规则也可能因为放假,作息时间打乱了,而被家长或孩子忘记。所以家长要反复提醒自己,提前强调规则。
请孩子帮忙提醒自己是一个特别好的方法,能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很有用的,调动孩子做事的能动性,同时也更能帮助他们守好规则。
第四步:肯定
道完歉后,女儿也立刻为掐我的行为和我道歉了。我卖起了关子,我说:你有一件事做得好,一件事做的不好。”女儿当然很感兴趣,就追问我我说你做得不好的事情就是打人,不过你刚刚已经道过歉了,所以也不算不好了。
你做得好的一件事就是,知道找外婆来安慰你,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就是当你跟一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你可以离开现场,找别人说说话,吃点好吃的,转移一下注意力,这样心情很快会好很多。
女儿笑着说是的。她调皮地说:“妈妈你也有一件事做的不好一件事做的好”“哦?你说说看?”“做的不好就是你跟我吵架了,做得好就是你现在给我洗澡了。”哈哈哈,可爱的女儿,我们在欢乐中化干戈为玉帛了。
写在最后:
我希望家长把这些矛盾客观地看待与孩子的意见分歧,不要一有矛盾就直接想到“教育”这个词语,因为“教育”似乎总是会被家长利用来赋予自己居高临下的地位。
但事实是,与孩子的沟通,更要有沟通的艺术,我们要特别了解沟通对象,他们的理解能力是怎样的,他们的观点和需求是怎样的,而不是强制性地把大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所以,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沟通既是孩子的课题,更是家长的课题,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