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因为疫情停课的第一天,早上,按照学校“停课不停学”的工作部署安排,早起先在微信群里布置班里的孩子晨诵,发布了晨诵内容,包括朗读课文和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两部分。
接下来,9点到9:20分是学校统一安排的语文单元主题活动,我试着上了15分钟左右的直播课。直播课我是第一次尝试,设备的使用是个问题,所以今天主要是学习使用方法,为明天的课做好准备。同学们应该也是第一次上自己老师的直播课,可能是通知不及时,直播间里只有十四个学生,我试着讲了《小岛》一课的生字,课后看回放,感觉还不错,让我对明天的课有了信心。但是我也在想,网课毕竟不同于传统课堂,老师和学生没有办法及时互动,在关麦关镜头的情况下,我看不到学生的学习反馈,我甚至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在认真听,认真看,认真写,学习的效果没有办法及时检测。我还在想,我们是不是得改变线下课堂的授课模式,探索出一种适合线上教学的知识传授体系。如果我还像平常那样每个要素点都讲深讲完,首先时间就不允许,学校只给了二十分钟的直播授课时间,最多不许超过半个小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习的内容必须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必须要做到精讲精练。这样问题就又来了,这精讲精练的该是考试的知识点呢,还是语文能力训练的点。其实我发现我好像想多了,如果试题规范的话,这两个“点”应该是统一的。
直播刚刚结束,接到了张艳平老师的语音电话,说郭娜娜老师的姑娘做了手术,让我接过郭老师手头的工作,我欣然承受。挂断电话后,我问郭老师,她给我大概描述了一下,我感觉很有难度,很多资料我都没有,只能试试了。很久之后,郭给我发来了一些资料,我参考着写了一部分,发给让她看,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再说吧。
窗外每天聚集打麻将晒太阳的一帮老头老太太今天突然不见了,桌子板凳也不见了,期间来了两拨都很快就走了,我以为是疫情防控的原因,后来张栋妈妈打电话说是物业公司做的。终于可以不用午休时间打开窗请老爷子们悄声玩了,终于可以安静地工作生活了,终于不用担心我的活动被窗外的眼睛看了。
接下来,我自己的时间。昨天我和学生约定,和他们一起参加读书节“周读一本书”活动,我给自己选择的是朱永通的《教育的细节》,我不能爽约,所以,接着读起来,继续边读边写读书札记。
迟到,尤其是学生的迟到,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朱先生说迟到是教育生活中的一部分,的确是。前两天,和张栋妈妈聊天,她给我看一张照片,是班主任刘老师发在家长群里的,照片里,只能看到一排学生的脚,穿着各种不同的鞋子。张姐告诉我,这些鞋的“主人”是早上上学没有按班主任规定的时间进教室迟到的,刘老师把他们的照片发给家长,意思是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上学时间和路上的安全问题。张姐说,她们是确实从孩子脚上的鞋认出来孩子的。刘老师的做法是给家长留面子的,相对比较温和,比较理性的,好像还有点儿冷幽默的意味儿。
朱先生讲的是他到某市一所重点学校讲学,校长带他参观校园。每到一处,这位校长都能结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娓娓道来如此布置的好处。这期间,忽然上课的音乐声响起,两个男生匆匆迎面跑来。见到校长一行,两个男生一脸慌张,无处可躲,只好继续往前跑。见此情状,朱先生身边的校长突然像变了个人,铁青着脸,往前跨几步,站定,厉声呵斥道,你们两个是哪个年级哪个班的,已经上课了,知道不知道!待学生答后,校长手一挥,还不跑快点!朱老师对这一场面的描述极具画面感,也极具威吓感,校长的“威严”先一步窜出文字,扑面而来,令人惊悚。
还记得于永正老师讲他和一名迟到学生的故事:这一天,于老师上课,一名学生畏畏缩缩喊报告,于老师让他走进来,趴在这个孩子的耳边,笑眯眯问他:“孩子你才来学校,一定是有事耽误了。还没吃早餐吧?老师的抽屉里有饼干,下课记得来吃。”
三个故事,一件事,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猜想一下,哪一种情境是学生最乐意接受,哪种情境里的学生以后迟到的几率会最小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严厉的惩罚会代销学生的羞耻感,学生会觉得,反正我已经收到了最严厉的惩罚,我已经为我的错误付出了代价,我不用再担心了,事儿已经过去了。这样下一次时间不够用时,他还是会在加快脚步和迟到之间选择迟到,反正大不了挨一顿批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