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情人》,还没看过电影。
这本书,像是意识流,不像别的小说,结构有些混乱。感觉是作者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不过,不知道这种看似破碎的小说结构,是否是主人公破碎的家庭及爱情的一种暗示。
其实,我对这段爱情并不怎么感冒,15岁相识,一年半的时间里,各种情欲。这种早恋注定是很痛苦的。周围人的闲话及鄙视,主人公过得真是不容易,除了贫穷还要忍受这些。但她自己也说了,在这种爱情中,她感受到的美好,有人爱她,互相倾诉,这是她生活中一直缺乏的。这种爱情的存在也是个例,如果不是家境过于贫苦,母亲也不能同意他们有过多接触。不过,最终还是不能在一起,白人歧视黄种人,富有的黄种人也看不上穷苦的白人。
父亲早早离世,母亲对生活绝望,疏远孩子。有一句印象很深,“母亲大声疾呼永远不要等待什么,无论是哪一个人,或是哪一个政权,无论是什么上帝,统统不要对他们有所期待。”大哥是个不学无术的恶棍,强奸了自己的妹妹,一直欺负二哥,二哥在27岁英年早逝,与此脱不了干系。这个家庭太穷困又破碎了。
读完,心里是沉重的。这是二战,那个时代特有的爱情故事。它不美好,但让人痛并快乐着。主人公的青春期到底都经历了些什么,所有的不幸汇聚在她身上了吗?可是她与母亲不同,对生活有希望也有梦想,爱美爱打扮,在轮船上遇见了那个对她一见钟情的人。并且一生对她念念不忘。即使他是个懦弱的人,但这种不完美才是现实中的爱情。她不止一次给母亲讲,想成为作家,母亲只是问她数学考试考过了吗?作家是不切实际的,而成为数学老师才是现实的选择。主人公18岁重返法国读书,并最终成为作家。即使困难重重,生活让人失望,主人公始终有一种信念,这让我最感动。她是一个勇敢的人,对爱情勇敢,对梦想执着。
我对作品中破碎的家庭印象太深,不幸的根源。政权,战争,家里的每个人似乎也都插了一脚。母亲的绝望,对大儿子的姑息,一些错误的选择……如果说,主人公在遇到爱情后,会沉浸其中,冒着忍受周围人的鄙视,母亲的打骂,种族间的偏见那么久。或许就是因为在这段感情中感受到的爱与关心是她所没经历过的。或许也是身不由己。
这种爱情,15岁女孩与大她12岁的异族青年之间的爱情,又不能被双方父母接受,不能结婚。爱情的痛苦,家庭的破碎。主人公是怎么坚持活下来的?这本书太沉重,怪不得杜拉斯70岁才写下来。
人生不易,各有各的不容易。读过这本书,再结合杜拉斯的人生经历后,再去回想,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杜拉斯能被誉为现代先说的最高成就者之一。
在超越一切的爱情面前,在生活的种种不幸面前,你又会如何去选择?
苦难与痛苦,要么成就一个人,要么毁掉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