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的人读诗,有的人读建筑,有的人读服装,有的人读食谱……不一而足。无论从哪个角度,这本大书都有其可读性。但大多都远离了曹雪芹的本意。从头到尾,曹雪芹便指出了读这本书的角度,即人生便如顽石,虽然经历了富贵荣华,但终归是梦一场,到头来,只不过“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还是还原成为一块石头。小说从一僧一道携顽石入世开篇,又从一僧一道携顽石出世结尾,实是道出了人生的奥秘。“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从小说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佛家思想贯穿始终。一方面,因缘果报思想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思想中,在小说中便随处可见,如第一回中借甄士隐的梦境描写了宝黛前世做业之因。此外,宝玉和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如果说“木石前盟”的爱情是前世因缘,那么“金玉良缘”的相逢就是现世情缘。另一方面,则贯穿了佛家的色空的观念。色空观念是佛家思想的主要思想,也是《红楼梦》创作的主旨思想。比如第一回就写到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将《石头记》改名为《情僧录》。书中多处表现出“色即是空”的佛教观念。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分别从功名将相、金银财富、娇妻恩情、儿孙后代几个方面来告诉人们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空”,不要对此存有贪恋,只有放下一切才能“好”。此外,书中有很多人物最后都皈依了佛教:甄士隐同疯道人飘飘而去,贾宝玉舍弃宝钗出家为僧,惜春、芳官、藕官、蕊官先后出家为尼,柳湘莲将万千烦恼丝一挥而尽皈依佛门,而妙玉则干脆以一个带发修行的尼姑出场。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关于色空观念,在佛家经典里则是这样表述的。如《金刚经》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最后点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心经》则说,修行到一定境界时,则“五蕴皆空”,终归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包括受想行识。
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道家思想本就是半入世半出世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也深。儒家世界的人们总是脱离不了对道家思想的向往,但又不能地离开世俗,于是身体在享受荣华富贵,思想却游走在身体之外,于是红楼梦中众多人物都来喜欢《庄子》。如第21回有贾宝玉读《南华经· 胠箧》而续之的情节;第22 回写宝玉心理活动时引用《列御寇》《人间世》《山木》诸篇的文句;第63 回借岫烟之口述妙玉的心性脾气和对古诗文的评论时,说妙玉赏赞“文是庄子的好”,并且因而自称“畸人”;第118 回写宝玉细读《秋水》篇,宝玉同时说他常看的书有《参同契》、《元命苞》(《春秋元命苞》等,——后边这几本,则是纯粹的道教的书了。书中还描写了一些道教活动,——当然,道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及其活动应当进行严格区分的。
但人生的开悟,最终要归到佛家思想上去。只有佛家才能真正让人脱离世俗世界、升华到思想境界。于是一僧一道便携走了甄士隐和宝玉(高鄂版)。
明朝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兼有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实是把人间世看透了、悟透了。林语堂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杨慎在经历了痛苦之后,终于看透了一切。好在有了这些前贤的痛悟,我等可以不必再经受那么多的痛苦。吟罢这首临江仙,一切诗作便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