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生活的平上去入——古音四声概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名词:小升初。如果听说过,恭喜,你和笔者一样“年轻”。小升初的择校考试,不比得中高考的“名正言顺”,一来二去,竟然被一纸公文判成了不合法(为了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应届小学毕业生应在其地段内就近入学,禁止任何形式的初中招生考试或变相考试)。可是,打擦边球自古以来都为人所用,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考试”“面试”依然层出不穷,某校竟然将试题投影到屏幕上,不发试卷进行考核。只可惜,也仅限于此了。
教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自然滋生补习班事业的蓬勃发展。那些以”小升初考试”为靶向目标的补习班不但没有因法律的禁止而消亡,反而越挫越勇,发展壮大,笔者很荣幸地参加了其中之一。小升初考试的特点就是:广而不全,泛而不精。命题者们恨不得学生们从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谁到线粒体是什么都解释的一清二楚,这类考试出来的孩子恨不能个个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只可惜,也仅限于此了。
我的第一课叫做文学常识,老师告诉我们,古代有四声,叫做平,上,去,入。然后还特别强调“上”是第三声,敲白板的样子我至今记得。这个是知识,是一种可以瞬间获得的东西,也正是此种考试考察而希望学生们拥有的东西;可惜,我们需要的恰恰是能力,一种需要长时间训练和体验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极力追求的东西。今天这篇短文,很抱歉,只能带领大家在这漫长的道路上走上最初一公里,剩下的九十九公里,还需要大家自己来走完。
讲了这么久的理论,有诗友给我留言说,为什么还不开始讲如何写诗的内容一直写理论,那么我今天就取消原来在花一篇文章介绍流派(理论章1.3)的想法,暂时搁置下来,有时间再补充;今天先进入比较exciting的实践部分。乘客们,安全带系好,真正旅程开始啦!
四声,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熟悉。但是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古代四声和今天的提法不同,也不存在完全对应。
(2.1.1)四声与平仄
(2.1.1-A)古今四声
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四个调类。和今天的1,2,3,4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不同,也不是完全对应的。
现代,阴平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篇歌谣,在每个讲声韵的书里都会提到,大家一定要熟悉,最好是背下来。虽然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其中,平上去三声统称“舒声”,就是以元音和鼻音结尾的字。比如:比(bi)元音结尾(i),能(neng)鼻音结尾。就是舒声。
而,入声叫做“促声”,就是以辅音结尾的字,现在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不过某些方言还保留入声。最近合唱团学了一首福建方言的歌曲,刚好可以拿来举例子。
图中的,就是入声。
(2.1.1-B)平仄
平声:指古代平声。
仄声:指古代上声,去声,入声。这三声都叫仄声。
但是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探讨这个?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四声和平仄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明白了这个字的声调,才知道它到底是平是仄,才能把这个字填到格律中。
由于我们现在念诗已经不再按照古音念,所以在这里读者要明确,我们研究四声的目的在这里其实是知道某个字在古音里是平声还是仄声,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要填词,看词谱写“平平仄仄仄平”,你就必须知道所有字的平仄,才能把格式写对)。这就是暂时的唯一目的,这篇文章也就围绕此展开。
(2.1.2)八调
古代四声按照声母的清浊等不同条件进行分化。清,简单的理解就是声带不振动,像是辅音k,p等;浊则相反,发音声带振动,比如g,b等。
凡是古清音声母字的声调属阴调,古浊音声母字的声调属阳调。这样,古四声实际上分化演变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类。这就是“四声八调”。
如果不想探讨音韵学,就直接向下看,不要理会八调,清浊等概念。
(2.1.3)古今四声的对应
粗略来说,现代声调阴平阳平即是平声,上声去声即是仄声,这也就是很多人分平仄的方法,认为1,2即是平,3,4即是仄,最多注意一些字多音多义多词性,然后依此填词写诗。在近体诗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这是很不准确的。
准确来说,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四个调类不同于今天。平声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是仄声,之所以说上一条是粗略归类,是因为由于演变,古代平声与现代阴平+阳平并不完全相同,古代上去入与现代上声+去声也不完全相同,而且有一些字读法早已古今不同。
演变可以简要概括成:平分阴阳,全浊上变去,去声仍保留,入声消失入四声。
平分阴阳:就是古代的平声字,演化到今天分化成阴平,阳平。具体来说,清音平声成了阴平,浊音平声成了阳平(还记得刚刚说的八调)。
全浊上变去:就是全浊上声全部变成今天的去声。
去声仍保留:就是古代去声基本变成今天的去声。
入声消失入四声:就是之前提到的,除了某些方言还保留入声以外,现在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所有的古入声字现在已经划归到了今天1,2,3,4四声中。四声都有。
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
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
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于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
——《诗学概要》
使用以前讲稿用的一个表格来总结,可能有些不完善。
我们可以看见,尽管演化过程比较复杂,问题其实集中在入声字这一块。入声字在古代全部是仄,到了今天可能有一部分划到平立面,关键就是挑出阴平阳平中的仄声字(它们都是古代入声字,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
所以,要准确地论断一个字的平仄,一个shortcut就是暂时按照第一种粗略划分方法来决定,然后挑出入声字。
(2.1.4)入声字的识别
(2.1.4-A)用规律识别
已经有伟大的前人学者总结了入声字的识别规律,现在粘贴过来就没意思了。现在我写一些自己的理解rephrase,会更好记住一些,内容也相对完善。当然,有兴趣的也可以进入这篇文章所隶属的雨诗专题,查看补充资料,就是学者原来的论文稿。
如果其中提到的一些音韵学名词不理解,可以翻看这个表格。
图中很好地把现在的普通话声母分了类。如果可能,我希望哪一天单独讲讲汉语音韵学。
下面是规律:
1.辅音规律
b d g j z zh(不送气塞音)的阳平字均为入声。(相反,送气塞音p、t、k、q、c、ch阳平不入声,少数例外:咳壳察仆璞)
k zh ch sh r(卷舌音)与uo相拼均为入声。
zi ci si er的都不会是入声字。
m、n、l为声母的字,在阴平、阳平、上声里一般都不是古入声字,而在去声里则可能是入声字。
f与o a相拼,均为入声。
2.用“e”分别:
de te le ze ce se均为入声。
bie pie mie die tie nie lie均为入声。
dei gei sei hei zei均为入声。
所有ue韵母均为入声。
韵母为ai、ei、ao、iao、ou、iou的字(e),大多数不是入声字。(例外:北,药·····)
3.(这个我是直接引用的)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
读音为e,语音为ai的:色册摘宅翟窄择塞。
读音为o,语音为ai的:白柏伯麦陌脉。
读音为o,语音为ao的:薄剥摸。
读音为uo,语音为ou:肉粥轴舳妯熟。
读音为u,语音为iu:六陆衄。
读音为ue,语音为ao:药疟钥嚼脚角削学
这就是入声字的规律。
(2.1.4-B)入声字表
大家背熟了规律以后,希望大家不要就此停手。大家可以翻看入声字表,印证一下规律;平时也要多多翻看,和入声字们混个脸熟。最后的境界就是,不用想规律,遇到一个字就知道古音是平是仄。
入声字表由于不是自己的原创,我在这篇文章里就不粘贴了,版本也比较多,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我也会发一份比较完善的入声字表在另外一篇不会投稿的文章里,同样,有兴趣的可以进入这篇文章所隶属的雨诗专题,查看补充资料。
看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各位诗友们能学到一些东西,也真心希望你们觉得“有用”“有料”“有趣”。更希望你们能给我留下意见,让我继续改进。想问大家的问题就是,这样一篇内容是太多还是太少?还是恰好?你们宝贵的意见是我进步的源泉。
这是第三篇连载,朋友们有兴趣可以看看第一篇。另外,想写诗却不知道要学诗,想学诗却不知怎么学,学过诗却没学系统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和雨诗专栏,每周至少更新一篇诗歌系统化知识讲解,希望能帮到你们。
看似短短文章,却是读过书籍的沉淀,如果您的觉得有用,请给个赞吧。另外,人脑记忆毕竟不可万无一失,如有错漏还请赐教。
下一期:(操作章2.2)近体诗格律概说(第一部分):诗的平仄
(预告仅供参考,变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