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位正在为买学区房发愁的同事维姐推荐我一部初登中国大银幕就挺“火”的印度电影,——《起跑线》。放心,这部电影里没有摔跤,没有阿米尔·汗,没有宝莱坞,而是用夸张手法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为了让女儿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在影片中,主人公夫妇为了给孩子择校费尽心里,想借子女教育来实现阶层跨越。这跟我同事以及身边无数工薪阶层的父母一样,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希望借助上名校,上重点校来给孩子创造一个更优质的平台。
按维姐的话说:太有感触了,电影就像我现在一样,一边还要陪孩子写作业上辅导班,和那些全职妈妈一起为孩子忙活;另一边辛苦上班,在工作上不做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还得插空观望着学区房的价格走势,另外我自己还不能落伍,插花、健身都得来着,我怕没有闲余的谈资,跟不上热点。
虽然维姐分享的是电影,但是我接收到的是焦虑,莫大的焦虑。不仅仅来自于现在年轻的父母们面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更是来自于父母本身,甚至我们这些行色匆匆、身心疲惫的上班族。
焦虑,如跗骨之蛆。正时时刻刻啃噬我们的精神和身体。
如果不能正视焦虑,不能化解担忧,则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最初可能仅仅是思想上的压力,进一步则会外露为焦急担忧、情绪暴躁等情绪隐患。而如果再不控制则慢慢则会演化为失眠、脱发等生理层面的健康问题。
罗布•杨博士就像老中医一样,在《自信力》这本书中给了我们一剂良药。
自信力助推器:尽力去做
定义
首先写下你一直在担忧的问题或困难,过度担心某事,只会导致你坐立不安,停滞不前,而不会促使你奋力前进。写下令你担忧的具体问题,可能会帮助你更清楚的思考。你现在面对的情况是什么?你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你可能遇到的障碍是什么?
提出方案
至少花五分钟的时间,独自进行头脑风暴,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骤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的写下,潜在的方案。即使你觉得其中一些方案很幼稚,他们也可能引发其他更好的想法,所以你应该写下你想到的所有方案。
评估。
只有当你想出至少六个备选方案时,你才可以进入这一步,评估每个选项的价值,对于每个选项,你可以考虑这两个问题,该选项是否简单上手又实际可行?该选项的效果如何?
尝试去做。
哪个选项既简单可行,又能产生效果?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最佳选项,但你可以考虑哪一个似乎最有吸引力,然后尝试实施这个方案。付诸实践,通常比什么都不做更好,也比仅仅放任自己的担心和烦恼更好,即使你选择的方案不起作用,你也可以深入了解,还有什么方案可能起作用。
我并不是说尽力去做这种方法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是这可能会帮助你,更有建设性的去思考你所面临的挑战,而不是让你的担忧在你的大脑里飘来荡去。
看完《自信力》中这个“尽力去做”模型,我尝试着这样帮维姐作出规划,来缓解他的焦虑。
首先:我问了她当下最为担忧的问题或困难;得出的答案是:她和老公都很忙,没时间关注学区房,而孩子入学在即,再不下手购置,入学名额就没了。
其次:我俩一起进行了快速的解决方案罗列
再次:我俩对这些方案进行了评估。评估原则是:是否容易实践。
最后:我俩都认为最容易开始的是方案4,同时方案5也对目前的现状影响最小。
所以结论为:维姐尝试让老人白天帮忙找中介收集学区房资料。晚上她和老公晚睡一会,把资料汇总,研究。结合区位、价格、户型等因素进行选择。
一顿午饭的时间,我和维姐就制定了学区房尽力去做方案。维姐表示,知道怎么做了之后,就瞬间轻松了,压力小了很多,觉得工作都有劲儿多了。
“尽力去做”模型,适用于焦虑的当下,能够让我们快速摆脱当时茫然无措而又担忧不堪的心态,并且能让我们行动起来。当然这需要我们花10-20分钟注意力高度集中来完成。尽量去尝试,并着手练习,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进而提高速度。
定义、提出方案、评估、尝试去做!
兄弟,干了这一剂良药,一起治好我们的焦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