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我来说,也有几本书对我的影响比较大。
一、
1.《三毛流浪记》
我接触这套书时八岁左右,字还认不齐,幸好这套书是连环画,字倒不多,连蒙带猜倒也不影响阅读效果。
那个时候看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两帧画面,一帧是三毛饥寒交迫,去了一家店当学徒,夜里他在楼板下睡觉时做梦梦到了慈祥的母亲,梦到了他穿上了干净的衣服背着书包去上学。后来因为楼板漏雨,滴滴答答的雨点把他冷醒了,那一刻,我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他的绝望,他的失落,他的无助......
第二帧是三毛身上仅剩下几个钱,买了半张烧饼,结果旁边一个小孩饿到极点,冲上前去抢了卖烧饼大汉的一张饼,被大汉狂揍,三毛忍着饥饿把饼送给了偷饼的小孩。这一幕直到二十年后都还清晰地刻印在我脑子里,饿得瘦骨嶙峋的小孩,双手如爪一样朝烧饼凶狠地抓去,那是一种求生的本能迸发。
那个时候我总担心如果哪一天我也会像三毛那样无依无靠,忍饥挨饿。虽然那时候并没有太深刻的人生感想,但还是清晰地感受到对比起三毛,我有父母的庇护,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有稳定的生活,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
2、《明朝那些事儿》
在大多数人的想法中,历史是枯燥的,历史书也是枯燥的、无聊的,但是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有趣的历史题材书。
这本书语言诙谐有趣,作者下笔如有神,他笔下刻画的人物个个传神,看过之后感觉人物形象特别生动,跃然纸上。尤其是关于徐阶和明阳先生王守仁的描写,简直入骨三分,让人过目不忘,也就是从这本书,我一下子变成了明阳先生的迷妹。
3、《三国演义》
对于这本书,是因为喜欢里面的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样的传奇,即便是在枭雄人物很多的三国里,也是出类拔萃、常人难望其项背的。
其次,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他护送两位皇嫂去古城寻找兄长刘备,夜宿破庙时,寒冬凛冽,两位皇嫂一再相劝他一同到庙里躲避风雪,他都拒绝了,独自坐在破庙外面守护两位皇嫂。他对刘备的肝胆相照,他的重情重义,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4、《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本书是一个妈妈在女儿教育过程中的心得,没有华丽的辞藻,娓娓道来,就像闲话家常一样,把她与女儿的日常相处拉家常一般写出来,但是让我有很大的反思。
现在的社会普遍快节奏,家长们迫于生存的压力拼命挣钱,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越忽视就越想补偿,努力挣钱给孩子的教育投资,上名校请名师,把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在学校的教育上,花费大后又更加卖命地挣钱,然后愈发顾不上孩子,家庭教育极度欠缺。
这本书的主旨在于一个好的妈妈,能给予孩子好的家庭教育,能比老师更能有针对性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把所有教育的压力放在老师的身上,那样的期望太高,失望也容易高,而且缺失家庭教育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问题。
5、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书名一时记不起来了
从前每次在新闻中看到精神病人、精神压力等相关事件就觉得有种惊疑不定的感觉,觉得这些人心理和精神出现问题,不知道还有没有希望痊愈?会不会哪天就成为杀人放火的狂徒?
看过这本书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很多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诱因都是生理问题,因为生理某个方面出现缺陷,所以引起心理疾病。比如书上所说的有一个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对家人非常仇视,经常会做出攻击行为,心理医生接诊他后,并没有一上来给他疏导,反而是建议他做内分泌检查,果然发现他脑垂体某个位置激素分泌异常。医生给这个人开了药物后,再加上心理引导,没多久他就差不多痊愈了。
这本书最后总结说,很多心里有问题的人并不是真的精神方面出现异常,而是身体出现异常,包括那些更年期妇女的暴怒、产后抑郁等等,都是人体的异常在影响,但是很多人并没有重视身体,谈心理疾病就色变,导致很多本该得到治疗的疾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二、关于我的写作兴趣点
个人喜欢构思巧妙、语言幽默、轻松的风格,也喜欢悬疑,但总觉得太费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