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为止,已经连续解读了5份报告。
前面虽然解读过十几份报告,但是每一次解读都是中间隔了很长时间,所以现在感觉好像印象不是很深刻
可是这一次连续的解读,让自己有了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用报告解读的标准化语言来解读测评者,对于测评者来说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报告可以很正规,解读也可以用格式化的方法来进行,但是,对面看这个解读的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甚至有着自己的文字处理的习惯。
当他用习惯性的方式处理他面前的解读文章的时候,他就会显示出自己的好恶的评价。
比如我们在评一个I特质特别高的朋友的时候,他会在我的报告点评当中会提出来,你是不是也是一个I特质特别高的人?
所以用对方习惯的方式,或者说用人与人交往的方式来做他的解读报告,可能比用那些正规的而且没有丝毫偏差的解读方式来解读它的内容,更能够和他达成共鸣
当然上得山多终遇虎
我们再解读一个Sc特质,比较高的朋友的时候,他会说我们说的都有一点,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明确的人,很有决断力的人,并不是像我们认为的有点沉默寡言。所以他用他表面肯定,但实质否定的方式果断否定了我们我们对他报告的解读。
这还算好的,有一位d特质特别高的朋友,基本上把我们怼的已经没有活路了
不过怼完了以后,我们感觉特别爽,因为自己终于知道原来自己的解读跟本人理解的相互之间差异这么大。
于是敬畏心油然而生,不是对那个报告本人的敬畏心,而是对报告所呈现的那种敬畏心。
这是我前面所说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思维方式,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行为的方式或者说话的方式,只不过在做问卷的时候可能表现出来的正好是他那个阶段的那种方式。我们用肯定的语言,或者我们用冷冰冰的公式化的语言告诉他,你是这样的人的时候。他试的时候他就会很开心的承认,但是他只要有一点点不像,因为那是一个公式化的语言,所以他就会断然否定。
这让我想起来现在有一种用机器代替的人工台,不管那个机器能够替代多少人的效率,但是每次和这个机器进行对话的时候,我都没有感觉到人和人之间的感受。因为那些真的不是人。
所以让我现在越来越做了一些改进。我会把一些标准化的语言换成我自己的语言模式,我会把一些很没有错误的话,换成我觉得有可能错但是可能更跟人相通的话,来跟被解读者进行沟通。
所以当今天我们公司的三位老师获得了进一步交流机会的时刻,有两位老师在那里吃醋的说恭喜三位老师。
如果说参加b班,或者对学员进行解读是自己经历的一种特殊的感受的话,那我感觉到这次的连续做解读的方式和被人怼的方式,都能够让我有更大的成长。
做一个有灵魂的报告解读人,也做一个愿意和人沟通的报告解读人。
这可能是我未来更要走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