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的女儿放假回家了,她忙她的,我忙我的,难得坐下来交流几句。昨天闲下来她忽然一本正经的同我聊起了人生,作为父亲我其实很开心的,我引经据典的同她互动,直到她很认真的问了我:爸,你说你也读了那么多书是吧?可你为什么这一生依然过得潦倒……我被戳中了软肋,一时语塞,只好很尴尬笑笑,笑着说道:人各有志,人各有志…就这样结束了父女之间的交流,看很出,小丫头是明白当父亲的狼狈不堪了,只是没讲,否则,斯文扫地,呵呵!
尴尬归尴尬,事后,我还是思绪凌乱,坐在书桌边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读书时很早就知道“晋陶渊明独爱菊”,所以读史的时候也特别注意了这位,可惜史上并未因后世陶渊明的名声而厚待他,他的传记在《晋书》中不过千字而已。史载“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译成白话也就是讲他心有高尚道德情操。学认渊博善于写作,为人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用现在的话讲大概就是个“愤青”吧!他曾写过自己的自传,自号五柳先生文称“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你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算瓢屡空……“由此看来。这位陶先生家里那是穷得一蹋糊涂,却偏偏也好杯中物,亲戚朋友常常招待他一下,他也习以为常了,喝就唱个痛快。我开始还真怀疑,他这自传写得过头,但后来读到他的有关乞食的诗,不禁久久无言。就是这样一个穷到家里饮食都靠人周济的人,却不愿做官,你想象得到吗?史载,陶潜曾做过彭泽令,有次上司来检查工作按当时规定,当官述职时要穿得庄重点,也无非是穿好衣服汇报而已。可陶先生不干,他说出了那句让他出名的话“吾不能为五斗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挂冠而去,真牛!“不跟你们玩了!”这样操作的后果是没米下锅了,从此“酒米乏绝”“又不营生业”,贪穷的际遇可想而知了,但也正是这样,陶潜的诗文越来越为后人称道,其理想的桃花源之梦,理想的采菊东蓠下之闲在正是在这种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完成的。这种境况和趣味的倒挂正是在这时发出吹炫目的光芒。
在《庄子.山木》一篇中庄子曾穿着破衣服,烂鞋子用绳子系着去见魏王。魏王问“先生怎么搞得这么潦倒,混得这么惨啊?(何先生之惫也)”。庄子说:“作为一个有操守的人空有自己的理想却不去实行,这是混得惨,穿点破衣烂鞋。不过是穷了一点。钞票少了点,也就是所谓的没有遇上好时机啊!(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贪也,贫也,非惫也,此谓非遇时也)”。此处绝对应有掌声!贫穷是种际遇,而不落魄就是种精神了。这样看来,陶渊明就是一个有品位的有坚持的穷人,却也是精神上的资本家。
读《新唐书》读到杜甫的际遇,觉得这位“诗史”一辈子也是穷困潦倒。史载“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自言”七岁属辞“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这样一位七岁就能发表作品的诗人,四十岁时仍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其辛苦可想而知,后来安史之乱,他东奔西走,一直跟着李唐王朝,这样做了个“右拾遗”。其实也就是个“政协委员”。以他的能力如果当初投奔安禄山。官不会小,但这个人忠君爱国思想较浓,史称“情不忘君,人怜其忠”。李白、杜甫二人在后世以“李杜”并称,作万世“诗”表。我认为两人还是有高下的,杜甫一生追随着唐王朝。虽然唐王朝的当权者也不是什么好鸟。但在当时的社会,不象李白那样游仙寻道,而是直切的想辅佐当权者“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顔”这种胸怀和理想千百年仍让人为之喝彩或叹息!杜甫一生生活在穷困之中,但他一生却踏实的执着于他的理想。史书中记载杜甫“孺弱至饿死”“客秦州,负薪采橡票自给”“浪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大历中,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就是这样的真实,史书明白的记载。我年少时总觉得杜甫的这种死法——喝酒吃牛肉烧烤后逝世——颇有异议,总觉得死得不如传说中李白醉酒捉月亮的死法浪漫,但后来年岁大了,也懂得饥饿的味道。所以对这位曾有十几天都不曾吃东西的诗人现实那么一回深表理解。那才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哪。 陶潜和杜甫都是名扬生后的名人,在生前他们都是那样的寂寞和穷困,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但心中都似乎没有普通人的忧贫。而是在贫困的火焰中锤炼自己心中的理想,那种如同颜回那样别人不堪忧愁的事变成了自己的快乐的事,也许这就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的写照。只是可惜,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追随两位诗人的脚步……
夜深人静,看罢书的我从纷乱的思绪中走了出来,笔记本上,我己抄下白居易的诗《观游魚》:“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明天,我该如何正面回答我的孩子呢?
也许,只是一句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