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心,常虚常静,无去无来。其外无文饰,其若不足,而内不离道,似无所归也。圣人之心,浑然天理,终日如愚。俗人皆逐境为明,我独守道如昧。
活在当下,看起来很普通的人,却独自清醒。其实是混在鱼目中像鱼目,混在龙珠中是龙珠,鱼目混珠,可虽环境变幻,道法自然,就是一切都稀松平常,你根本看不出来他有何不同,甚至看起来还也些愚昧。
人各有能,故世皆得而用之。圣人才全德备,若无所施,故疑于顽鄙。韬光养晦,蛰伏以壮大自身
这里相由心生,确实和大智若愚有些背道而驰,可能境界不同。
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用竹箱子装起它,盖上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遗骨被高高地供奉起来,还是宁愿活着时在泥水中自由游弋呢?
遵从本心是最大的自由,其他都是虚的,和军人的虽死犹生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我非龟不知龟之乐!
你听说过南方一种叫凤凰的鸟吗?这凤凰展翅而飞,从南海飞到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吃,非醴泉不喝。这时,有只猫头鹰正美美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它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生怕美食被夺去。你说这可笑不?
你真爱的也许就是我所不屑一顾的,老子的人生追求:“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子的人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释迦牟尼的人生追求:“若人生百年,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耶稣的人生追求:“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么”。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道”为“德”之宗、之体,“德”为“道”之子、之用“道”为“德”之宗、之体,“德”为“道”之子、之用。德即得
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
道的若有若无,无有生有,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从“虚无”中寻找其中存在的真理。只有回归这种纯粹虚无的状态中,内心才能宁静,并在宁静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道的若有若无,无有生有,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从“虚无”中寻找其中存在的真理。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反而不是“道”,真正的“道”在于用心体悟。
似乎这样反过来想没毛病,“虚”字太大,无法用语言解说,以后这个字用时要慎之又慎。
此章虚中著实,空中生有,自知自觉。涵容养中,是谓孔德之容。心不虚,不能容,心不空,不能量。虚空方得应物。
心有空才能容,如同杯子,里面是空的,才能容东西,所以要虚,留位置,才能放自己想放。
夫纯粹谓之精,自然谓之真,至诚谓之信。故至诚为之用,粹精为之体,体用玄合则谓之自然,所谓道法自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