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三个Ted的演讲,都是人工智能方面的。
第一个是Anna Mracek Dietrich的A plane you can drive(一架你能驾驶的飞机)。第二个是Vijay Kumar的The future of flying robots(飞行机器人的未来)。最后一个是李飞飞教授,“我们怎么教机器理解图片”。
Anna Mracek Dietrich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句话:与其找一个办法,去设计一个能飞的汽车,我们不如制造一架能在马路上行驶的飞机。于是这一架带四个轱辘、机翼可以像敞篷车顶蓬一样自由伸缩的变形飞机,出现在我们面前。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一个不同的视角。”一切按照飞机为参照物,很多事情的答案就呼之欲出。比如驾驶执照的考取,可参照轻型飞机的办法,可以去结合飞机场的资源来设计线路。比如使用什么等级的燃油。这个定位,决定了这就是家“飞机制造公司”,而不是“汽车制造商”,所以定价也参照小型飞机。
当然也要面临一些“车”才会面临的问题,比如过高速该如何收费。但这些通过工业设计都能解决,比跟政府的政策打交道可容易得多。
Anna Mracek Dietrich的研究也是个尝试,我们在一个平面上的城市交通已经很拥堵了,是否能利用空中资源,开展像电影中的多维空间交通?她发现美国空中交通线路和飞机场的使用效率都不高,这给了可变形为汽车的空中飞机一些机会,可以让普通人以低一些的门槛的去利用这些资源。
春节前,我已经查阅了很多异形机器人的资料,知道学术界很多人已经在做昆虫类机器人的研究课题。昆虫类机器人在商用中最成功的就是无人机。大家对无人机的投入这么多,难道就是为了自拍么?Vijay Kumar的The future of flying robots(飞行机器人的未来)给了格局更宽阔的答案。刚开始他很学术范儿的讲解他的无人机没有使用GPS而是camera视觉识别,无人机群可以像鸟群一样,排列战队。。当话题进入到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我才理解这些稀奇古怪研究的价值。
他利用无人机的camera绘制果园的地图,监测果园里每一个果树的情况,比如叶子是否少了,而发消息提醒农场主。因为他发现农业种植中,对水、营养液、农药的使用都存在很多浪费,而无人机的监控,可以帮助缓解这些问题,无人机在这个阶段,起到了一个数据收集和监控的作用,而更有效率的代替了人的工作。
Anna Mracek Dietrich和Vijay Kumar的研究和成果的共同点,都是解决效率的问题。我想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大的对社会有意义的地方。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存在的是,人们对资源的占有和渴望也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都要出门了,都渴望通畅的交通,都渴望有健康的食品,而不是仅仅是裹腹的垃圾食品。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式,在需求的增速远远大于资源的供给的时候,把资源最优化的配置起来。
李飞飞教授,“我们怎么教机器理解图片”,这个Ted演讲,特别像一场静心设计的电影,有很动人的情节。开篇,她播放了3岁小孩子的读图说话,比如看见一只猫,小孩子会解读“一只猫坐在沙发上”。而经过她多年的研究,特别是借助她一手建立的ImageNet项目,积累大量图片素材来“训练”计算机,让计算机看到一个照片的时候,不仅能识别,还能尝试的像小孩子一样去解读照片,即使现在仍然有些不足,比如看到一个广场的雕塑,计算机仍然执拗的解读为“房子边上骑马的人”。这个演讲还有个很多的信息量:一个女性科学家对于自己研究课题的热爱,就像热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希望,遇到项目资金困难仍然坚守。难怪这几年她这么火。敢于自我展示的人,都是勇敢的。
人工智能的技术也是像3岁的小孩,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里,看着它成长和蜕变,而实实在在的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