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为 3000字 | 建议阅读时间 13分钟
蔡叔:
我目前是XX(特隐去某著名互联网公司名)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仓库点货,目前混上了一个小头目,收入尚可,但工作内容依然没有多大变化。
今年已经32岁,感觉在这里学不到更多真正有用的东西,也看不到出路,真的不想再这么混下去了,就想直接裸辞,看看自己的更多可能,望蔡叔给我一点信心!
其实我收到过很多读者类似的烦恼,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年纪,揣着不大不小的梦想,对现状有着这样那样的苦恼,对未来怀着小小的期待和隐隐的恐惧。
我猜有着类似状况读者的实际数目,应该还会比我在后台见到的多得多。
01裸辞的动机
“裸辞”这件事情,在我看来是十分鲁莽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居然成了勇气和追求梦想的代名词。
裸辞,代表对未来没有任何的准备,用可见的最大风险去进行一场赌博。
每个人在一生中大约平均会更换5~7次职业,所以辞职这件事本身是非常正常的,但裸辞,却不是由理性的那部分头脑所做出的决定,因为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是人的理性本能。
裸辞,通常代表一个人对当前的工作不满到了极点。
那么为什么这份当初你觉得还不错的职业(否则你不会去应聘),如今却让你宁愿毫无准备也要离开呢?是这份工作让你厌倦,还是收入没有达到你的期待呢?
很多时候并不是,是由人的永无止尽的欲望导致的。
我们在评价一份工作的时候,多数人的第一评判标准,当然是收入,因为多数人的收入都不太高,当收入不太高的时候,收入就是好工作与差工作之间最基础的界限。
当收入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基础需求该满足的差不多都可以被满足了,我们就会对其习以为常,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标配”,于是开始追求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工作过程中的幸福感、工作带来的成就感等。一旦这些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不会认为这是一份好工作。
注意,在同样性质的一份工作面前,收入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增加我们对该工作的正向评价,因为当收入不再是最大的问题,别的问题就会成为新的评价标准。
因此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对长年累月的重复工作厌倦了,其实不一定。
收入一直没增加的,可能是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消极;而收入稳步增加的,可能是因为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化,当那些更重要的东西都没的挑了,某个小缺点就被放大了。
所以想裸辞的人,首先第一个要想明白的是,你迫切想离开当下工作的原因是工作本身的原因,还是你自己的原因。
如果是工作本身的原因,那么下回你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如果是你自己的原因,那么下一份工作中,你将如何调整?如果搞混了,这回你就白辞了。
02评估现实情况
很多人有一种幻觉,就是经常觉得别人干的事没什么含金量,于是一看到别人收入高于自己,而对方在干的事又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技术壁垒”,就会认为自己也干得了。
这些人往往对于拥有很明显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磨练出来的技术的人有一种崇拜,比如说程序猿,比如说钢琴老师,比如说科学家,科学家里面又认为能动手造原子弹的一定比纯学术研究的要牛逼得多。
只要是自己也能胡乱画两下的活,通常就不屑一顾,觉得没什么了不起。
这类人的焦虑其实是最严重的,因为他们通常认为这世上80%以上的工作自己都能做得更好,但偏偏时运不济,没选对行业,于是,他们更容易做出“裸辞”这样的决定,因为自信心更足。
其实这种想法通常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因为一个人挣了钱是由于他提供了足够的价值,市场是用脚投票的,很少有傻子长期掏钱给没有价值的东西。
市场很聪明,在市场环境下,那些收入比你高的工作,要么是有你看不见的隐性壁垒,要么是付出的东西绝对是比你想象中的多。
就比如公众号的文章,深度文就不强求了,没有思考积累、体系知识、逻辑能力和写作功底是没有办法成型的。就算是最简单的日记式日更,恐怕多数人也做不来。
你不信吗?那就开一个试试,2个月后保管你每天为了写什么而愁白了头,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思考打底,你每天真的就这么点事。这就更不用说编辑和将公众号运营起来需要的大量时间和各种能力了。
因此你看有些人,文笔一般,也产出不了多少真正有用的内容,你觉得为什么他能靠它吃饭?于是你以为自己也行,事实上你看不到的东西太多了。
所以想裸辞的人,第二个要想明白的是,你可以辞,但千万不要认为换一份工作就会变得更容易,当你真正进去另一份工作,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超出你的想象。
03分清能力和光环
裸辞和辞职的区别是什么?很多人答得很快,辞职是个大类,裸辞是个小类,基本等同于没有找好下家的辞职。
这个一般人都能答上来,其实挺完整的,但有时候裸辞也没那么容易跟其他类型的辞职区分开来。
有些人你以为他裸辞,但其实人家是早就不愁了下家才辞职的;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打有准备之仗,但其实这些所谓的“准备”都是你的一厢情愿。
这里的区别就是个人能力和平台光环。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坑,但很多人就是会掉进去。
的确,个人和平台有时候是互相成就的,难分彼此,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是谁成就了谁。但正因为如此,彼此才更需要怀着一份敬畏小心试探。
对于平台来说,能不能找到替代他的人,得一点点、一个个项目去试探你的备选;对于个人来说,离开平台能不能飞得更高,得先做小样,逐步拓展自己的疆域直至确信自己能行。
连这种难分彼此的关系,要分清楚主次都是既长期又需要智慧的过程,就更不用说有些很明显能分清主次的关系了。
比如某传统媒体的总编,觉得自己有几十年的经验和人脉,毅然决然去到新媒体领域创业,结果被现实打得灰头土脸,铩了羽还没法归。
真把原来那些众星捧月的场景当真你就输了,人家说着捧你能力的话,做着捧你权力的事。当这个权力不存在的时候,不仅能力会现原形,连人脉都会现原形。
所以想裸辞的人,第三个要想明白的是,当你对自己的能力信心满满,并自以为有很多战友,去打一场必胜之仗之时,一定不要忘记还原自己能力的本体,并做好孤军奋战的准备。
04储备足够弹药
这是个一直被想到,却又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点,很矛盾。
何解?因为人人都在追求安全感,所以在可能的范围之内,储备弹药是大家都会去做,也愿意去做的事情。
然而这只是受理性所控制的一面,当我们被感性冲昏头脑的时候,就很容易忽略由理性控制的这些想法。
我们会不断说服自己,我储备得够多了,并找出各种理由和假象证据,大脑很容易就同意了。
裸辞和储备弹药分属感性和理性,所以它们往往走不到一起,但我们却是真实地需要它们走到一起。
有人会问我,你在平时也一直这么理性吗?生活会不会很无趣?
其实不是的,人不是机器,感性的一面当然有,但它能与理性的一面并存,而且真正能驾驭理性的人,是有能力更加感性的。
比如储备弹药这件事,如果做得足够好,就是更有底气裸辞的。
当我们选择裸辞的时候,至少得给自己留出足以承受一段时间无收入的弹药,具体可以因人而异,建议不少于2年,这样就不会因一时缺少收入而选择将就,不至于很快从一个你认为的“火坑”马上跳到另一个。
所以想裸辞的人,第四个要想明白的是,裸辞本身是个很快的过程,就像决定离婚一样,程序很简单。
但你储备的弹药是不是足以支付你谋得下一份工作前的成长费用,以及等待下一份“好”工作时至少维持2年生活质量的最低开支,这也是一个理性人在做出感性决定之前,不得不考量的因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