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系列
第一章 时代
一. 魏之亡
1. 一切重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一般地说都会出现两次——黑格尔
马克思补充,一次作为悲剧,一次作为笑剧。
2. 司马懿、司马师(前子)、司马昭(前弟) 把持曹魏政权16年,公园265年,昭之子司马炎称帝(魏元帝禅让……)
二. 晋之乱
1. root 司马炎恢复封建——>八王之乱(太乱了,真的)
2. 晋武帝司马昭篡魏——西晋灭亡 51y
八王之乱——西晋灭亡 25y
八王之乱终结——西晋灭亡 10y
西晋亡于内讧,外敌入侵push
3. 贡献洛阳和长安——匈奴人建立的政权——>宣告西晋灭亡——>少数民族居北;晋皇室偏安江左,是为东晋——>五胡十六国始
三. 五胡入中华
1.
2. 少数民族汉化
3. 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些少数民族的融入,一个以汉民族为多数人的新民族才得以诞生,种瓜历史上的“第二帝国”(隋唐)也才得以建立。只不过,他们谁都不知道,当时欧洲也在发生民族大迁徙,大批日耳曼蛮族涌入罗马帝国,罗马文明面临的命运和选择几乎跟中华一模一样。
四. 谁的东晋
1. 公元前318年,西晋final emperor was killed;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元帝。
2. 王导 琅琊王氏 名门望族——琅琊王司马睿
3. 北方士族视江东为“蛮夷之地”视南人为“亡国之余”(孙吴政权的残渣余孽);南方士族视北方士族为invaders,痛恨其侵犯自己的地盘和利益。——coordinate 王导
4.
5. 西晋:皇室与皇室斗
东晋:皇室与权臣;权臣与士族;北方与南方士族;高级与低级士族;世家大族与寒门庶族
6. 公元420年,晋恭帝司马德文让位于庶族出身的宋王刘裕,“刘宋”
五. 全线崩溃
1. 董卓入京后的东汉末年,到曹魏代东汉,到北魏灭北凉,“魏晋十六国” 差不多250年——乱+腐败
2. 当时的士族,做人以形同禽兽为通达,谋职以不走正道为才能,当官以不负责任为高尚。官场中充满奔走之士,朝廷里不见让贤之人。只有两个目标:名+利
3. 思想: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娼女盗。——司马家族口是心非,儒学本身。
4. 两汉:儒学变成官学(经学)——权威性、政治性——>僵化神化——>F 繁琐迂腐+妖妄荒唐(咬文嚼字)
5. 魏晋:上流社会抛弃儒学,新思潮开始。
1)玄学:(魏晋C标志成果)清谈、玄谈:F 远离政治,回避现实,关心高深玄远的理论问题,向往超凡脱俗的高雅生活。(真正理性和思辨的纯粹哲学)
2)佛学:
外来+内部——>儒学倒塌——社会本身动荡不安
第二章 人物
一. 英雄与奸贼
1. 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
英和雄一回事,只是植物中与动物中的区别。(动物-群,人类-众,群众)
2.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3. 英雄:禀赋非凡英气逼人,能把事情闹大——>英雄。(志气,不一定要功业)
4. 祖逖和刘琨。(驱逐胡族收复山河为己任)
击楫中流:北渡长江,船至中流,豪气千云地敲着船楫朗声发誓:我祖逖如不能收复中原,就让我有如这滚滚东去的江水,不再回来。
闻鸡起舞。
祖逖忧愤而死,刘琨被人冤杀。
5. 人物比功业更重要,transformation
6. 道德评判隐退,个人价值彰显。吸引眼球颠倒众生的,不再是功业、节操、学问,而是气质、才情、风神。或者说,正因为怀疑和否定了外在权威,才有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吹求。
二. 叛臣王敦
1. “王与马,共天下”:君臣共治模式,王导内执朝政,王敦外掌兵符。
2. 可儿,称心如意之人;雄爽;报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三. 政客王导
1. 王导,字茂弘。虚怀若谷。
2. 公关大师,调和各种矛盾。但也软硬兼施。
3. 政治家:多少有些理想;政客:只有现实。王导没有理想,但他在大事上不糊涂。
四. 枭雄桓温
1. 桓彝之子。
2. 尾大不掉: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3. 东晋朝廷宁可不要中原,也不要桓温成功——废皇帝,新立——司马奕-昱 内心深处的剑拔弩张必须表现为温文尔雅,否则就不是魏晋风度。
五. 宰相谢安
1. 谢安,谢安石,是东晋的救星。
2. 归隐再出仕,“东山再起”:《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官至中书令、司徒。”
3. 魏晋风度之一,不装。谢安骨子里跋扈,超凡脱俗和淡泊宁静都是装出来的or后天的修养或者修为。—— 器量 甚至比纯洁更重要。
4.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出兵,压倒性优势攻打东晋,谢安弟谢石,侄谢玄大战于淝水。捷报传来,谢安在下棋,看了一眼后继续。客人问何事?“小儿辈大破贼。” (据说,客人走后,谢安狂奔进屋,鞋跟都折断了~!)
第三章 精神
一. 名士派
1. 啸——魏晋名士身份标志之一
双唇收紧努起,让气流从舌尖吹出,like whistle。也可手指夹住嘴唇,or将手指插入口中,发出的声音会更加尖锐响亮。
环境:深山幽谷之间,茂林修竹之下,登高望远之际,心旷神怡之时。
自我陶冶和沉醉,自我表现和欣赏
阮籍
2. 名士的做派——名士派
1)名士:名满天下的士人——战国时期就有
士族中的精英为名士,并成为社会群体和流行概念——东汉末年
排行榜——品评人物成为风尚
2)同:内心深处充满骄傲,不同于流俗;异:角色不同
英雄:创造历史的可能性。
名士:派头。个人风采 & 人生态度
3)扪虱而谈
扪:按。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形容谈吐从容,无所畏忌。 出处 《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4)东晋之后,更崇尚玄远的清谈。高深的义理,敏捷的才思,优雅的姿态,动听的谈吐,讲究喜怒不形于色,绝不涉及时政,不触犯权贵。
二. 嵇康之死
《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
三. 阮籍之醉
1. 泡在酒坛子里的阮步兵。步兵酒好——步兵校尉
2. 率真又自律,率性又谨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3. 哭
四. 陶渊明之隐
1. 嗜酒如命
2.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邪”
3. 曾祖父陶侃,官居大将军,位进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兼任两州刺史(一州还是荆州),英明神武似曹操,忠诚勤劳如孔明。
4. 破落贵族,但血性、精神、性格却似乎隔代遗传。其有不易察觉的高傲和高贵。在陶侃处表现为英雄气,在陶渊明这里表现为平常心。望 比 见 刻意,只有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平淡之中才蕴含着绚烂之极。
五. 名士皇帝司马昱
1. 大隐隐于朝
2.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濠水,庄子拒楚王招聘,表示宁可做一只在泥潭里打滚的乌龟
濮水,庄子对惠子说,你看那鱼儿在水里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那就是鱼的快乐。
3. 有器量。淡定,人格的净重。且美。
晋废帝时,诸公上朝总觉得朝堂昏暗,会稽王兼丞相司马昱,进,眼前一亮,因其器宇轩昂,犹如朝霞升起。
第四章 风尚
一. 唯美时代
1. 真的美
2. 潘岳,字安仁,小名檀奴。八王之乱,被杀
望尘而拜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贾南风外甥,贾谧
掷果盈车
左思张载……枪
西晋文坛有“二潘”(潘安、潘尼)、“三张”(张协、张华、张载)、“二左”(左思、左芬)之说。左思其实最为了得,闭门十年写出个《三都赋》,以骈文的形式和华丽的辞藻评述三国时三个都城(南京、洛阳、成都)的风物史事,以致“洛阳纸贵”。
3. 庾亮,字元规。王羲之评价,“唯丘壑独存”
(【丘壑独存】意思是系心山水幽深之处,忘记了身处仕途高位。丘壑:深山幽谷,常指隐居的住所……)
二. 漂亮地活着
1. 魏晋旋律:人要漂亮的活着
2. 夏侯玄,魏晋玄学的开山宗师之一,曹魏与司马集团政治斗争牺牲品——朗朗如日月之如怀
3. 嵇绍——鹤立鸡群。
4. 上人之父,嵇康“玉山之将崩”
5. 外表清朗俊秀,风姿安详文雅,内心澄明透彻,处世超凡脱俗。“风尘外物——by 王戎” 超脱于世俗之外的人物。
三. 人与自然
1. 卫玠“玉人”
2. 以玉比人,当时的风尚——纯洁而高贵——士族(贵族有世袭的爵位,士族没有,靠族谱、外在风度和内在精神。)
3. 清高,清流,清望,清标,清议,清尘。
4. 轩轩如朝霞举,濯濯如春月柳,朗朗如百间屋,烂烂如岩下电,肃肃如松下风。
5. 松:谡谡如劲松下风(su 四声) 李膺(元礼);嵇康“孤松之独立”“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涛“登山临下”,但觉“悠然深远”
活得漂亮得像大自然。
6. 会稽郡山阴县(浙江绍兴)
顾恺之: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王献之: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犹难为怀。
自然:独立纯粹的审美意象。
四. 魏晋世界杯
1. 清谈~唯美
清谈时名士们的世界杯。士族通过掌握知识和拥有智慧成为特权阶层。无论是要显示自己的文化优势,还是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他们都必须借助清谈。
2. 玄学,中国式哲学。
儒学:实践理性,思考现世世俗的问题,比如政治伦理
玄学,纯粹理性,研究课题的高深玄远和无关实际 智慧
3. 东晋四大执政:王导,庾亮,桓温,谢安 清谈家
4. 麈尾:麈,鹿群的领袖,鹿群看其尾巴行动——麈尾有指挥棒的意思。清谈时的道具,后来演变成清谈领袖和高级士族的身份标志。
五. 无弦琴
1. 陶渊明的无弦琴。
2. 概念性语言(言)能不能充分地表达心意(尽意),分成两派。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处的辩,是言说,而不是辨别。
3. 玄学的终极目的,探究真意,世界和宇宙的真意。
4. 书法、艺术、美
5. 林无静树,川无停留。郭璞。(风声萧瑟,水声泓峥,已经不可言传。) 深长意味尽在不言中。“方寸湛然”内心世界一片纯净。
6. 真实,率性,真性情。
7. 真性情,美仪容,尚自然,爱智慧,重门第。
第五章 价值观
一. 真真假假
1. 卿卿我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称呼,王戎妻子对之,卿-你;君-您)
2.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3. 心里、情感、艺术之真实。
4. 假也确实存在
二. 病态的自由
1. 何晏:谈玄,嗑药,男人女性化
三. 畸形的独立
1. 公元311年,匈奴石勒打破晋军于河南。元帅被俘,王衍(琼林玉树,自然风尘外物。)
2. 矛盾众多
3. 菊花与刀,皇家族徽,武士象征。 魏晋则都在士族手中。
4. 畸形
1)士族只是作为整体和群体相对独立,士族中的个人是不独立的
2)士族作为群体的独立,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统治者可以将其灭族。
5. 魏晋士族感到生命的无常,没有个体独立,就没有人格的独立,就没有意志的自由。各种纠结。士族熟读儒家经典,为官,为了垄断仕途,必须坚持儒家路线,让士族成为统治阶级。结果士族占领了上层建筑,儒学却丢失了舆论阵地。悖论,忍心岂能不乱。
四. 非病不可
1.文明成熟,一病不起or浴火重生。
2. 周的差错在制度,春秋战国之后诞生新制度;汉的麻烦在文化,魏晋南北朝后诞生新文化。(唐文化更开明,三教合一)
3. 儒学对汉文明的贡献,就是提供了核心价值和一整套可操作的行为规范,比如仁义礼智信。保证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人心的稳定。儒家伦理不是信仰,胜似信仰。纯世俗,成为王朝统治的工具,不是靠信仰,而是靠权威。一旦王纲解纽,儒学权威顿失,精神支柱轰然倒塌。
4. 小国寡民的城邦时代,不会有;法制健全的现代国家,不需要。由农业民族建立的统一大帝国,不能没有政治和思想的权威,一旦失去,国家分裂,变成散沙。
五. 走向南北朝
1. 士族没有承担起重建核心价值和实现文化复兴的使命。不作为。病因就在士族,九品中正制。社会不公。个人咩有奋斗目标。儒家伦理不再,只有门第观念,没有精神支柱。导致精神空虚,心理变态——嗑药酗酒,奢侈斗富。靠垄断仕途起家的士族,其实是文化暴发户。暴发户要炫富,因而连同名士们自鸣得意的雅量,清高和洒脱,都多少带有标榜和炫耀的意味。他们追求的真实,自由和美,竟然只能通过佯狂,醉酒和男人女性化来实现,说明这个阶级没有底气。士族注定是文明的过客。
2. 他们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夫和士不同。后者代表生机勃勃的新兴地主阶级。腐朽没落的是上层的领主阶级。自下而上的自我修复和更新。
3. 新文化的创建不但不能指望士族和地主阶级,甚至不能单靠汉民族完成。种种事实都证明,政治需要新制度,文明需要新力量,民族需要新血液。动荡和分裂不过是新的整合。整合的前提是融合。——南北朝。
后记 那些女人
1. 男人女性化两个可能的原因,文明的精致化 or 文明的粗俗化。精致就追求细腻,难免英雄气短;粗鄙又要假装文雅,只能儿女情长。——娘娘腔。
2. 士族尚文,日本武士,欧洲骑士尚武。
3. 女人很厉害~ 得体,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