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阅读了《何处心花怒放的人生》,了解到当我们阅读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主动出击,反败为胜,培养心理韧性的五个窍门:一分离,通过归因,抱矛盾的思想和感觉分离开来,避免内心的冲突;二是补偿,利用自己特有的价值补偿无法改变的缺陷;三是升华,将个体的欲望和冲动转为为能被疏忽接纳和赞许的目标;四是幽默,运用幽默缓和气氛,化解焦虑;五是利他,做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今天继续阅读在人生转角处的取舍。书中彭凯平教授分享了他作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每年迎接新生、欢送老生,让他有很多感慨。同学们经常会问他,是不是选错专业了,现在的学习对将来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以及为什么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
彭教授指出,原因在于选择越多,人生就越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作为过来人,他告诉那些年轻人,没有哪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许多烦恼都是由于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即使你在某一阶段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也不必担心,人生的路还长,你还可以调整方向重新开始。
书中提到很多年轻人之所以迷茫与焦虑,是因为得失心重,这既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也与价值多元化有关。因此,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彭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是明确选择标准,并积极付诸行动,用行动来审视你的选择。他讲述了自己当初报考的是物理学,后来却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了心理学专业。刚开始时,他对心理学有很多误解和不满,甚至考虑过转系。然而,在他有些郁闷、迷茫的那一年,他听了一次人满为患的讲座。讲座中提到,世界上万物皆是有规律可循的,优秀的学者就是要在看似纷繁复杂、令人目不暇接的表象之中找到事物的规律,心理学也是如此。
虽然心理学的表象纷繁复杂,但其实背后一定隐藏着数学的规律、定量的逻辑,等待科学家去发现。文理是相通的,对于需要感性、悟性去理解的事物,其实也可以用科学、理性的方式去探索、分析和认识。从那一刻起,他开始转变学习态度,从一个后进生变成了年纪前几的优秀学生。如果他当时没有听那次讲座,他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从委屈痛苦中解脱出来,而那段宝贵的时间就会白白浪费。
第二是站在终点审视你的选择。彭教授以自己的选择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从政还是学习心理学之间做出抉择的。他的老师们运用他们的学识和人生智慧帮助他对他自己、社会及人生做出了相对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他给年轻人提了一个建议:当你觉得看不清未来的方向时,不妨以终为始,想象自己临终前的样子,完成下面的句子:“这一生,我花费了太多时间去担心……这一生,我花费太少时间去做……如果能回到过去,我将会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屏蔽噪音、克服做决定的艰难。通过审视当下的选择,你可以分辨出哪些是迫于周围人的眼光和外界的压力而作出的,哪些是自己内心真正在意、真实的想法,从而作出更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