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老师荐影 第一批:孩子这种东西 姜继为
★★★《婴儿日记》 法国2007出品,儿童纪录片,约100分钟。 《婴儿日记》跟踪拍摄了阿加特、安娜、梅伊、亚历克西和马克桑斯五个新生儿,纪录了他们从诞生到哑哑学语的生长过程。在客观纪录同时,影片插入了一些科普内容,探索了婴幼期儿童行为的深层原因,如新生儿为什么要保温,新生儿能看多远,孩子为什么要吃小手,哭闹是怎么回事,摔东西是坏孩子吗…… 影片观赏效果很好,每个孩子都很可爱,展示的都是生动、有趣的方面,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令人忍俊不禁,喜爱至极。全片的用光、色彩、构图、配乐等方面匠心独具,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给观众带来非常美妙的视听享受。影片科普娓娓道来,绝无刻板说教。 影片对于年轻的爸爸妈妈、准爸爸妈妈,是很好的感情铺垫和常识性普及。
★★★《阳光宝贝》 法国2010年出品,儿童纪录片,约120分钟。 影片记录了4个国家4名婴儿——非洲纳米比亚的Ponijao、日本的Mari、蒙古的Bayar,和美国的Hattie,从出生到一岁多学会走路之间的成长过程。影片记录了他们吃奶、发音、满地爬、吃手、站立、行走……记录了裸着身子在泥地里爬行、徒手掰开大狗嘴的纳米比亚孩子,穿着裙子搞破坏、通过摔东西引起大人们注意的日本孩子,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撒尿、和山羊抢洗澡水的蒙古孩子,自己剥香蕉皮、趁着妈妈做饭时自己闭着眼睛旋转跳跃的美国孩子……展示了生命的奇迹和喜悦。全片没有配音,没有价值判断,采用拍摄动物世界的方法,记录了孩子人生初年的原生态。 影片对儿童观察极为敏锐,捕捉的儿童动作、神态极为典型,富有启发性,耐人寻味。影片看似简单,其实画面讲究,剪辑得当,具有很好观赏性。
★★★《人生七年》 英国迈克尔•艾普特执导的纪录片,第一部(7岁)1964年出品,黑白片,约130分钟。 影片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七岁孩子,他们是: John、Andrew、Charles,来自精英家庭,在私立学校读书; Bruce、Neil、Peter,来自老工业重镇利物浦的中产阶级家庭; Nick,来自约克郡的偏远农村家庭; Suzy,来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巴蕾舞训练,家里在苏格兰有度假别墅; Tony、Jackie、Lynn、Sue,来自东伦敦的贫民区; Simon、Pau,孤儿,来自福利院。 影片记录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学校生活,他们的谈论、交往,他们的家庭与父母,反映了孩子们的不同性格和特点,生动有趣,天真烂漫。联系后来的“7年”(被访者后来又被采访,拍摄出成长系列的14岁篇,21岁篇....56岁篇),观众可以对教育、出身、命运、选择等产生更多思考。 受英国《人生七年》启发,俄国于2001年推出了自己的“人生七年”系列(又名《苏联八零后成长日记》),中国2017年推出《零零后》。
★★★《西姐》 这不是电影,是一对家长对孩子的随意拍摄,是一个孩子的片段记录。 女孩叫“西姐”,可能真名叫严亦舒,可能生于2010年,可能是浙江人。 在网络里,曾经出现过很多西姐的短视频,如“妈妈不是东西”、“我爸爸不是周杰伦”、“孵小鸡”、“让妈妈给拿自行车”、“背书包唱上学歌”、“为什么不把我生成一只狗”、“为什么我一点自由都没有”等。视频自然,多数是孩子生活、趣事的自然记录,反映了孩子的语言、游戏、性格,天真烂漫,童言无忌,童趣盎然。虽然不是电影,虽然很短,但内涵很大,价值很高。网络兴起后,一些家长也拍了孩子视频,但较多是“编导的”,还有“咯吱人发笑”的嫌疑,相比而言,“西姐”系列是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