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才是“我能解决问题”的模式?
当孩子向家长求助时,我们往往习惯地想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因为我们都认为自己思考出来的解决办法是最优解。但“我能解决问题”的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让孩子做自己的主。我们不会教孩子该思考什么,或者去做什么。而是教他们如何思考,自己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很多家长会担心,万一孩子想岔了,或者是没想出最好的解决方法,甚至是他想的办法完全是错误的,导致了一些不怎么好的结果,那该怎么办呢?这也是作者强调的另一个重点,这个模式并非是让孩子马上“正确地”解决问题,而是强调帮助孩子练习思考怎么解决问题
家长不可能永远陪在孩子身边,孩子总会长大,去上学,去工作,去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如果我们一直告诉孩子,他现在该做什么,那么他以后就没有机会思考和探究其他办法的可能性,真正为自己负起责来。尤其是,当他们发现“从父母那儿学来的方法”不可行时,就更容易感到迷茫,受挫和沮丧,怨天尤人。
所以,孩子要培养“我能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是刻不容缓的,且必需的。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步,让孩子通过游戏掌握“我能解决问题”的字词。
关于能形成“我能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有六组关键的字词是一定要掌握的,分别是:是和不是;和和或者,一些和所有,之前和之后,现在和之后,相同和不同。
这些字词很简单,可能你的孩子很早就已经会讲这些词了。作者发现,这些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慢慢形成“我能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争端。但这些词的学习方式和一般的字词不一样。
书中给出建议,家长可以在一些日常的生活设定字词游戏,让孩子加深对这六组词的理解和运用。在开始字词游戏前,家长要先和孩子打一声招呼。和他说明白,我现在想教你一个好玩的事情叫“我能解决问题”,等你学会了这个方法,以后你长大了,就可以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不用别人操心了。这个好玩的事情,将从字词游戏开始。我向你介绍六组词的意思。或许孩子听完了你的介绍,还似懂非懂,但没关系,因为孩子大都不会拒绝游戏。
如,第一组词“是与不是”。我们可以让孩子说出,他是什么?又不是什么?让他自由地发挥。如果他不懂,你可以先给一个游戏示范,如:“我是大人。”“我不是车子。”孩子领悟后,可能会顺着你的回答模仿说:“我是小孩子。”“我是小朋友。”“我是小可爱。”又或者说很多“我不是房子。”“我不是蝴蝶。”“我不是苹果。” 我们就这样让孩子有兴致地,一直往下说。让他充分明白“是”与“不是”的意思和用法。
当我们和孩子出门买东西的时候,我们继续与他玩“是与不是”的小游戏。我们会和他说“这看起来很像雪糕,但它不是雪糕,它是榴莲。”等孩子反应过来这是“游戏重现”后,我们再继续指着其他水果或者货物问他,这是什么,这又不是什么。
等孩子沉浸于“是与不是”的小游戏,我们就来加入新一组字词“和和或者”。我们可以拿起两个孩子很喜欢的零食,例如,雪糕和冰棍,引导他选择其一。我们这时就要问孩子:是要雪糕或者要冰棍?孩子可能会胡搅蛮缠,面对喜欢的零食都想要,冲你大喊大叫。这时不能慌张,作者建议家长这时要着重讲明白:“孩子,今天我们只能选择这个,或者是那个。”
通过对“和和或者”“是与不是”的强调,孩子会回想起字词游戏的事情。他很可能就慢慢冷静下来,深刻地明白字词的意思,知道不能同时满足,继而思考出真正想要的零食。
字词游戏可以随时进行,特别是遇到问题时可以把字词游戏融入到问题中去,引发孩子对问题的思考。例如下一组字词是“一些和所有”,那么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可以问孩子,是不是所有的米都是白色的?还是有一些不是白色的?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思考,讲出自己的生活观察。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这六组字词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让他们熟悉这些词词的运用。遇到问题,马上应用。例如,当孩子闹着要忙工作的你陪他玩,你也可以问:“妈妈是超人吗?可以同时做事和陪你玩吗?”在得到孩子的回答后,你再接着问:“你现在可以想点不同的事情去做吗?”
这些字词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让孩子慢慢成形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思考。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入培养“我能解决问题”的第二步:让孩子养成考虑他人的习惯,探索多种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