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儒朱熹将《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中庸》合并成四书。
四书的顺序,朱熹也做了说明,应该按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次序来读。
为什么按照这个顺序去读四书呢?
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
《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学《大学》是为最后成就大人的。那么大人是什么样子呢?
大人的目标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成为大人是十分苛刻的,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目标。
第一,个人层次的目标是“明明德”
也就是不断的发展个人的德行,最终使得个人的德行,如同太阳一样,光照大地。所以《周易·彖》的乾卦讲“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一方面指的就是圣人出,众人仰慕的样子。
第二,群体层面的目标要“亲民”
“亲”就是“新”,是民众“新”。也就是,个人德行如同太阳一样照耀大地,教化万民,使得所有百姓的德行也不断提高,人人都成为一个自由的、高尚的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己立立人”。
第三,社会层面的目标是“止于至善”
全社会都达到一个“理想国”的境地,也就是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引领全社会走向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让世外桃源,不再世外,就在当下,在这个社会里,人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团结和睦等等。
成为大人的目标满足三个要求,那么怎么去做到呢?《大学》揭示了“七个层次”
当代佛家居士、国学大师南怀瑾在其《大学微言》中指出,大学的七个修证层次,也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拆分出来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七个层次。
1.知
儒家说“知之为知之”;佛家菏泽神会禅师(慧能的徒弟)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光一个知字,便已奠定了大人之学的层次之高。首先一定是要有“知”,知什么呢?要知“道”,从知己到知人,到知天知地,最后要“知道”
知字的大篆
《说文解字》说,知,从口,从矢。古人告诫我们“知”的过程中,要避免“攻击性”。知多的人,容易心生好辩之心,口出利言,伤人不利己。同时,知多的人,容易有好恶之心,容易评判对错善恶,这都并不是知的最后目的。知之后要“止”。止什么?
2.止
止就是停止。止的是人的妄想、贪念和欲望。人的思绪时时刻刻都如洪水猛兽,一刻不停留。如同那黄河瀑布一般,止便是停止这些无休无止的念想。所以有些人会选择“止观”的方式。
3.定
洪水猛兽的思绪被止住了,如果源头不被遏制,那么如同平地起大坝,如果大坝不能止住这洪水猛兽,水越来越高,最后成灭城之势。所以做到了“止”还不够。一定要“定”。如果你无法体会,就试着冥想看看,看看你闭上眼睛,脑海里、眼睛里的图像、声音是什么样子,你就知道“定”这个字何其难了。
4.静
定之后,才能让人达到静的状态。何为静呢?从外观上看,永远没有静的状态,就算你冥想静坐,浑身细胞依然在运动中,你的生命依然在运动。没有参考系,永远找不到静的状态。所以,此处的静绝对不是生理的、外在的、形体的“静”,而是心静,如同大学所讲“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5.安
我们常说“安静”,但是《大学》却说“静而后能安”。安这个字,我们喜欢说“安全”“平安”“安静”“公安”,这一些列组词,我们可以看到在个人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一个“安”字,是多么高的寄语和真挚的祝愿,这个“安”的意味,只能是静而后才能得到。
6.虑
虑字将心藏在了底下,所以“虑”是完成了前面几个步骤,降服了个人的“欲心”之后,初见“道心”的状态。小篆中,将虑的心去掉,换上了两个人,就是“虚”。道家讲的“虚极静笃”,同样是降服个人的欲望,内心清澈静到极点的样子。
“虚”“虑”的小篆
7.得
能做到上述六个步骤,才能最后有所“得”,得到的是什么呢?笔者层次太低,还未能体验到那个层次,是在难以言说。“德着,得也”,最后得到的那个东西,必将是人一辈子的财富和宝藏,必将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石。
所以说,先读《大学》是建立一个成为“大人”这样一个学问的框架,告诉我们成为大人的三个重要的目标和几个重要的阶段;而后的《论语》《孟子》则分别告诉我们这几个阶段如何去做。或者说,是朱熹通过《论语》和《孟子》发现了成就“大人”的具体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