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开始跑步以来,我到现在断断续续一共跑了112天,450多公里,平均配速8分多,和大多数人相比,我跑得很差。
曾经也试图努力一把,提升了速度奔跑,代价是脚腱受伤,歇了好几天。倒是“欲速则不达”的真实写照。
索性就慢悠悠地跑起来,每天只跑3公里。身体状况好的时候,配速能到6分半,感觉身体疲倦时,每公里10分多也跑过。惟一的想法,是看看自己能坚持到什么程度。
某一日晨起,兴致突发,称重,发现体重轻了2斤有余。这样的情况以前也出现过,某日多吃几口,次日起若称重,绝对会重上1、2斤,若少吃几嘴,也会轻上3、5两,不算罕见。
倒底心中疑惑。
自那日起,便日日称重,并在手账里做了体重曲线。
欣喜,就这样悄悄来到我身边。跑步的这几周,体重每周都会向下降一小格,然后本周的体重都维持在这一恒定的刻度上。
这坚定了我跑步的信心。
在简书上看到来一桶的跑步日常打卡,很佩服,笨笨的给他的每一天都点了颗红星。然后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坚持连续跑步100天,打卡。今天是打卡的第3天。
二
给自己订的读书计划,也在践行中。
按计划,今天读到古典的《跃迁》第二章,高手战略。看到“迭代:聪明人的笨功夫”一节时,突然恍然:我这个笨人,原来也悄悄符合了一把高手战略。
在聪明人的笨功夫里,古典大神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李昌镐,世界围棋界一等一的高手,号称“石佛”,韩国人,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
古典大神在迭代这一节里写到:一名记者曾问李昌镐,为什么没有妙手?李昌镐憋了很久说:“我从不追求妙手。”当记者连续追问时,李昌镐才说他每手棋,只求51%的效率。
为什么世界第一的棋手,每子只追求51%的效率?因为51%的效率足够赢了。
如果是你,你愿意要每子都是51%的赢的概率,还是要偶尔一次的妙手100%的概率?
毫无疑问,我们都会选择每次稳稳当当,日拱一卒,最后稳赢的局面。
第二个例子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大学士,当时的学术领袖;组建湘军;引入西方科学文化,组织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第一所兵工学堂,引入第一批西方书籍,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学生。
这样的一个人,打仗的时候只有一点:守拙。也就是“结硬寨,打呆仗”。
什么是结硬寨,打呆仗?
结硬寨,打呆仗,就是准备打仗时,不进攻,先扎营;先找背山靠水之处,无论寒雨,修墙挖壕。墙必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块筑成。壕沟深必一尺,挖出的土必搬到两丈外,防步兵、防回填。壕沟外要有花篱,花篱须有两三层,必高五尺,两尺埋入土中,以防马队。太平军进攻过来,一轮火枪给你打退。你不进攻了,接着呼哧呼哧挖坑。这样,湘军与太平军缠斗13年,除少数几次外,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简而言之:先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的优势,和李昌镐的51%哲学异曲同工。
第三个例子,挪威的阿蒙森,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探险家。
阿蒙森在整个探险过程中,一直坚持无论天气好坏,每日探险队的行程都控制在15~20英里。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为什么“日行20英里”如此重要?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柯林斯的总结是:
1、在逆境中,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
2、在遭遇破坏性打击时,让你减少灾难发生的可能;
3、在失控的环境中,让你保持自制力。
这三个人,最大的特点是:理解弱小优势持续迭代而产生的强大力量——安静等待那半目输赢。
古典大神在这一节最后总结说:好的成功是聪明人花的笨功夫。
三
这些聪明人,尚且都花笨功夫才能做到好的成功。我是个笨人,更需要花费笨功夫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跑步,做不到每天五公里,我就每天三公里;读书,做不到日读一本,我就日读一章;画画,做不到每日一画,三五天画一幅总是能做得到的;写作,做不到日更1000,我就每日写200字……
就这样慢悠悠地跑着步,再慢慢悠悠读读写写一天天下来,我发现,自己跑步居然坚持了一百多天;书,也读了四、五本了;画画,画满了一个素描本;写的笔记,也有五万多字了……
一拍大腿,不急,就按这个节奏,拿出水磨的功夫,我慢慢来。
无戒365无限挑战曰更训练营 第五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