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越来越多的书才发现,其实很多书讲的都是同一道理。没错,世上哪来这么多道理呢?有人说,知道了那么多的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道理不需要多,重要的是,怎么运用这些道理去做事。同样,事情也不需要做多,专心做好那最重要的一两件事就好。
更少,但是更好
这周在熊猫书院看《精要主义》。本书的核心理念是“更少,但是更好”。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像整理衣橱一样,对人生进行断舍离,放弃非精要的目标和任务——即那些与我们核心目标相关程度不高的事情,给真正重要的事腾出空间和时间。看了吗?《断舍离》:留下最需要的事物。
翻来之前阅读《跃迁》的读书笔记:做更少但更好的事。专注于做高价值高优势的事。正如《击打的科学》里说到“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击球手,你必须等待一个好球。如果我总是去击打甜蜜区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入选棒球名人堂。”原则一: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原则二:思考差异化优势。原则三:从身边的头部做起,从鸡头变成凤头。
是不是都是一个理?
边界意识
《精要主义》提到:我们可以平易近人,但不可以毫无边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婆媳问题也是因为边界不明造成的。比如育儿观念的纠纷,很大一部分是权责边界不明造成的。如果从一开始就明确父母是带孩子的主要责任人,婆婆是在帮媳妇带孩子,那么就可以明确,当观念发生分歧,听孩子妈妈的。这样的共识能减少很多纠纷和怨言。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明确各人的权责范围和界限,大家都遵守这个界限,人际关系会简单很多。
如果我们不给自己设定明确的界限,别人会在逐步的试探中不断侵蚀你的生活、时间和精力,最终让自己沦为没有底线的人。
《过犹不及》中提到“个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每个人都有只有他自己可以担当的责任。而有些是"重担"。"重担"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忙。当别人把"重担"误认为只是"每日的担子"而拒绝别人的协助,或是把"每日的担子"当做重担而以为自己可以不必挑负的时候,问题就产生了。不是导致永无止境的痛苦,就是产生不负责任的行为。
看,是不是同一个理?
懂得道理,还要去实践道理,这样才能过好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