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应该是跳绳了。跳绳分为两种,单人和多人的。单人的跳绳就是今天很多健身人士用的那种跳的绳。这种单人的跳绳当时应该玩的不多,毕竟一次只能一个人跳,遇上厉害的,后面的人得等好久才能玩得上,不适合群体性的活动。当玩的人少,只有两三个的时候比较合适玩。
最喜欢的还是多人跳的绳了。至少三个人,绳子两头打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的圆圈,两个小朋友将绳子框在身上,框在小腿肚处是一级,膝盖窝处是二级,胯处是三级,腰是五级……一直往上,可以到头顶,甚至将手举到头顶,绳子框到手上。然后一个人在两个人之间的绳子上跳出各种花样。人多的时候可以分成两拨,换着来。跳什么也是有分别的,有简单的,复杂的。我记得的,简单的有“蜂巢”、“小皮球”、“东邪西毒欧阳锋”……复杂的有“定上海”、“一二三四五六七”……再难点的,还有单脚框的,因为单脚的话,两边绳子之间的空隙就变得很小,难度就先对大一些。现在想想,这些名字都不知道怎么来的,有什么联系,好奇怪。对于这些不知道怎么来的游戏,我们可是玩的不亦乐乎。
抓石子这样的游戏,似乎更适合在夏天玩。手掌需要在地面上抓来抚去,冬天毕竟还是太冰凉。“七颗子”是玩的最多的,只需要七颗石子,比较方便携带,而且只要有两个人便可以展开游戏。人多的时候也可以玩那种多的,56颗石子,三个三个一抓,最后地面上剩两颗,就进行走后的“打碰”,一只手窝着中空放在地上,两个石子放在手掌两边,然后对方用拳头打一下你的手,那两个石子就会被分得很开,最后,你将那两个石子抓起来就赢了。那个时候,口袋里经常带着石子,居然也不嫌重!七颗石子抓在手上,轻轻往上一扔,手掌立马反过来,手背朝上,石子落在手背或者地面,然后撤掉手掌,只接住一颗石子在手中作为“天子”,剩下六颗石子在地面,这便是游戏的开头,或者更简单的,七颗石子,往地上一撒,然后在地上的七颗石子中,选一颗拿在手上,作为“天子”,只是拿这颗石子的时候不能碰到其他的石子,剩下六颗石子在地面。接下来,按照123的顺序,抓起地面的石子,同样,抓被抓的石子时,不能碰到其他的石子。将“天子”往上一扔,下面手抓住要抓的石子,然后再去接“天子”,当要抓的石子和“天子”同时抓到手上没掉时,就算成功了。“七颗子”游戏胜利的判断是看哪一方先抓完所有的排序,排序是按照123、321、33、24、42、15、51、6的顺序来的,越到后面越难。还有一种往往是“高手”才会的抓石子的方法,叫“颠桥”。比如说,你要抓两个石子,但是距离太远,如果直接从一个抚到另一个的话,可能来不及去接住“天子”,但是你可以先去抓一个,然后直接手跳过,去抓另一个,相当于在地面点了两点,抓住两个石子,然后去接住“天子”,省去了中间的时间。说这个难度大,主要是你抓的时候,眼睛主要还是去看“天子”的方向,对于那两个石子确定的方位的把握要很精确,毕竟是有手指去抓,不是手掌去抚抓。那个时候,几乎夏天一到,就会有一群人蹲在地上,玩石子,玩到最后,手上的指甲都磨得斜斜的样子了。
前几天在学校超市看到毽子,出于对童年游戏的回忆,便买了一个。黑色的羽毛有些许红色,底下是五六个铁片,橡胶的软底,重量合适,也十分美观,想起小时候自己做的毽子,确实还是买的好看。
小时候没钱去买毽子,所以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常见的是用各种塑料袋子做的,将塑料袋子剪成长度宽度一样的条状,然后合并在一起,将一头用火烧焦,粘在一起,再将酒瓶盖子用锤子锤包住烧焦的那头,如果太轻,就在盖子里塞几个铁片。后来,用的更多的是方便面包装袋。方便面的包装袋质地比塑料袋硬,而且,更好看,哈哈。其实,最好的毽子还是鸡毛做的,不过,鸡毛只有过年的时候,杀过鸡的人家才有,而且要公鸡的鸡毛才行。我们就过去捡那些看相好,长度适宜的鸡毛,一般十根左右就行。还要一根粗一点的鸡毛的管,鸡毛管是空心的,将鸡毛插在鸡毛管中,再把鸡毛管下端劈成三四股,然后鸡毛管铺在铜钱上,再用布包住铜钱,最后缝起来。铜钱可以增加重量,一个不够,可以多用几个。做好的毽子亭亭玉立,鸡毛飘逸顺滑,十分好看,比买的毽子小巧还好用。
小时候的游戏还有很多,都是小朋友想出来的好玩的事,玩具也都是自己做的,拥有自己做的玩具,比什么都开心,更懂得珍惜。似乎有一个自己的手艺似的。然而这些“手艺”,现在却几乎失传了,也没人需要这些手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