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电影看完之后,是有不得不写几句的冲动的,《隐入尘烟》就是。原因可能在于自己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其实,现在我仍是个农村人。只是现代意义上的农村人,已经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地劳动,他们的身份更多的只是体现在户口簿上籍贯一栏,和城市人口一样,在高楼的格子间里从事着脑力劳动。
电影这种东西,从它产生之初,就是沾满铜臭的,它不像其他的传统的艺术样式,能够用一张纸、一支笔、一架琴、一块石头、一把刻刀等简单的工具完成创作,它最需要的就是金钱,其他的几乎都是可以用的金钱解决的。这就决定了电影创作的生存之道是卖钱,当然你可以说,很多艺术片导演是不追求的票房的。我觉得这是浅见,观众就像读者,有观众才有受众,有广大的受众,才有被理解的可能,进而也就有了市场、票房、金钱,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更不用说现在这个资本的时代了。
因为卖钱才是王道,所以多数的创作者,是奔着票房大于口碑的理念去创作的。人们愿意为深刻的东西买单,但那毕竟是很少一部分人,多数人愿意看到的是娱乐的喜剧的浅显的哈哈一乐的东西,所以,多数的电影是一种文化娱乐的产品,因为那样更能获得观众、票房,毕竟,娱乐至上的市场里,娱乐才是精髓。
对于一部艺术片而言,《隐入尘烟》能够获得近1亿元的票房(截至9月6日),实属不易。有些片子是有自己的“命”的,这种命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在电影市场上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只能说是暂时性的,不能放到电影历史里去看,你可以放眼看看,这种农村题材的优秀影片,近几年有吗?答案是没有。就像李睿珺本人说的(大意),中国有上万块的大荧幕,但农村题材的电影,能够占据多少呢?
中国的农村是广大的,农民是很多的,他们的世界需要被知道,他们的生活需要被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被关照……
——写在前面的话
人物设置
曹贵英是一个失能者,小便失禁,生活基本不能自理。马有铁是一个失语者,不谙世事,逆来顺受,沉默寡言,但他们说到底,是一种互文的存在。
如果说健全的底层人尚且能够通过劳动自食其力,跟上大多数人的发展步伐,那么对此夫妇二人来说,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就已经花光了他们所有的精力。他们的结合只有一种可能,活下去,尽可能的活下去。
为什么作者非得设置这样两位,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呢?我觉得究其原因,是创作者想要尽可能多的把作为人本质之外的东西剔除掉,只留给主人公一条无从选择的道路。
故事发展
先前的两人各自寄居人下,后二者结合,只能过起自己的生活,这是生活的必然,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劈柴喂马,关心粮食蔬菜。
于是,我们见到了小麦、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小麦变成白面,成为碗中餐;一头陪伴马有铁多年的驴子,驮着他们出行,驮着木犁翻地,驮着麦穗归仓;寄居的房子被拆,他们不得不自己动手建房,从打土坯开始,到上苇箔,到封顶;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马有铁想给贵英买一件长款的外衣,来掩饰贵英的窘迫,无奈钱不够,富商先后“送”了两件,之后,又从租地款里扣除。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衣食住行,同时,这也是他们的故事,没有矛盾点,没有戏剧性,只有人活下去这个最基本的推动力。
细节动人
故事如果没有细节支撑就成了流水账,其真实感会大打折扣的。
比如,两人第一次见面时,贵英站在门外,看向屋里的马有铁,而此时的马有铁,没有以正面示人,而是以镜中的形象加以呈现,如果仔细观察,能够感受到马有铁那种挂在脸上的局促不安,而且那种不适感,表现的非常有层次,想看又不好意思看,想看又不敢看,看又不敢放开看,那种似看非看,含而不露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又不比如,用小麦粒在皮肤上按压出的小麦花,它像是印刻在彼此身上的记号,只属于两个人的秘密,只要看到印记,他便能寻见她,即便阴阳两隔。
再比如,那场往驴车上叉麦捆的戏,贵英一次两次的叉起,却还是一次又一次,把麦子来了个过肩摔,站在麦垛上的马有铁不禁骂出声来,还不如头驴了,光吃饭,啥活也干不了,而不远处,另一对夫妻,妻子正在干着和贵英一样的活儿,却是干净利落的了结。
飞去又飞来的燕子,在他的屋檐下做窠,我想,新房子下的燕子一家,大概就是马有铁捡拾起的那个附着在被拆除的那院屋子里的。在他人的屋檐下,住一家拆一家,没有房子的马有铁,希望燕子有住的地方。
跟随他们几次迁居的“喜”字,足见沉默不言的马有铁对婚姻有多么重视,贵英对他多么重要。
细节处很多,值得观众好好揣摩。
自然属性
影片是像散文的,是像静物画的,几乎每一帧,都能看带给人们感官上的极大愉悦。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能想到一幅画,布雷东的《拾麦穗的女人》。想起西方画家的那些画,虽然叫不上名字,不知道属于何门何派。想起白居易的《观刈麦》。
沉默的人们,不多的台词,与世无争的性情,安静地劳作在田地里,饲养一群鸡,饲养满圈猪,守着春夏秋冬的世四时变化,感受着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忙碌和收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从着天时地便,不奢求,不绝望。
天地之间存在的法则是客观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来的会来,走的会走,房屋会被盖起,房屋会供人居住,房屋会老化,房屋会被推平,新的高楼会会在它们存在过的拔地而起。
庄稼会被收割,被食用,卖成钱,买种子,播种,发芽,开花,灌浆,成熟,被收割。
农村蕴含着一种原始的自然性,为什么说原始,在农村,你会看到一切是“究竟为何”,一切是怎么得来的,是的,一切都来源于土地,土地是一切的根。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尘烟”的意味有两重,第一重是土地,隐入尘烟即隐入土地,像春雨一般润物无声,像夫妻二人一样,做时间案件的过客。第二重是时代发展扬起的尘烟,夫妻二人像是时代的脱节者,他们穷其一生无法望其项背,他们只能隐入时代发展的尘烟之下,让人无法看见。
时代洞见
城里的富商需要马有铁的熊猫血来挽救生命,同样,他们也需要农民的土地来换取财富,然而,你可以看看他们是怎样对待供血者和提供土地的人们的。是啊,乡村在供养城市,然而城市却辜负了乡村。
推土机开足马力,推倒了借房者的房子,推到了马有铁的房子。就像工业对农业的碾压,就像钢铁对泥土的捶打。
马有铁终其一生的财产被亲戚收割,他就像庄稼那样,就像躺在板车里的死猪。
我们都会,都会死亡,都会被收割,这是人的宿命,是人的轮回。
我觉得,导演最大的隐喻是,乡村终将绝后。当然这句话不带有任何褒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