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上级要求将之前的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录入平台,其中有两层审核环节。
同事加班加点,一边研究一边录入,费了不少的劲儿,结果还是有几次活动没被审核通过。
同事一脸沮丧,我知道他这几天十分努力。从一开始刚接手时的啥也不懂,到基本搞明了程序。本以为会一次性过关,谁成想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过去看看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原来这几个被退回来的原因都是“具体活动内容描述不清。”再仔细一看,哦,原来同事是找了省事儿,从原先的工作信息上直接摘录过来,并没有经过用心修正补充。
是啊,现在的工作要求越来越严格,审核人员其实做得很对。
任何图省事、找捷径的做法最终往往是使自己更费力气。原先那种认为“谁会看啊糊弄过去就行啊”的想法和做法,现在看来是行不通了。前段时前,不是有个别党员从网上摘抄心得体会受到党纪处分了吗。
我帮他做了修改,更多的内容是从头开始,直到下班才弄完。
我说:“对任何工作,都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我们可以一时做不好,但一定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态度端正了,再稳扎稳打地一步步地来,我们终究会将事情做好。
2
在基层部门工作时,我与文字,应该说是公文,整整打了十五年的交道。
我顺便干了一个捉笔吏的活儿。
这十五年,我从三十岁一下子就写到了四十五岁。白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晚上挑灯夜战加班写材料,那些年周六周日基本上都在办公室里度过。从没有电脑时的手写到后来用上现代办公设备,从自己手里经过的材料,用汗牛充栋一词来说应该毫不夸张。
我自己粗算了一下,如果用纸张数量来计算的话,那得装得下两间屋子,等于一座小山。
关键是我们单位的工作性质,说起来都是急活。就是领导要个汇报材料,你得分分钟搞定的那种。
你要非常熟悉业务工作和本单位的情况,而且你还必须研究吃透上级精神要求,除此,你还需要时时更新你的大脑,始终让自己保持对前沿知识的新鲜度。不然,你根本拎不清。
所以,我还得经常读书,及时补充知识,好好在语言文字上下下功夫,要不然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水平高的领导问倒。领导嘛,肯定水平当然不一般了,要不,怎么当领导呢?(鬼脸)
你还要有速记员的笔力(即时笔录领导讲话)、书法家的基本功(你得让领导认得清你写出来的是什么),还要有打字员的录入速度(我从开始就学习五笔输入),让大脑与双手同步。
说起来,挺让人崩溃的吧。
其实,任何事情,一开始往往都是这样。起初感到痛苦,熬过一段时间,习惯了就好了。
走过一段漫长的黑夜之后,你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学不会七十二般变化,你根本就过不了九九八十一难。
那些年,我不敢说自己写的水平如何,起码有一件我比较自信,那就是:我从来都是认真的。
那都是一笔一划在稿纸上写出来的,那都是一个字一个字从电脑里码出来的,那都是经过反反复复读过修改过几遍,几十遍直到自己干呕想吐才算罢休的好吗?
当它们“出炉”时,我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欣喜。
文字嘛,哪能马虎?
不管你是否承认,那都是失之毫厘,就会谬之千里的概念!
我的那些深耕其间的同事们对此都有着切肤的体会,大家惺惺相惜,说“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懂得。”
想想都是泪啊。我先去哭一会行吗?
好在,世间万物都是公平的。我总结说:“这些年,我是最大的受害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同事写完报告让我看,我说,咱们先要厘清两个概念:把关,还是捉刀?把关的话,你回去推倒重来。捉刀的话,给我点儿时间我赤膊上阵。
我冷眼旁观,给我一段文字,我就知道作者是否曾经“走过心。”
没有用心的文字,那都是糊弄,哄人而已。
3
我挺讨厌那种类似《写作X月,实现收入X万》的这种文章。我觉得可能也有这种所谓的天才级“大神”,他们天赋异禀,不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我们更多的人,需要的是稳扎稳打,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
我相信,任何不付出足够努力的捷径都是骗人的。
有一段时间,我阅读的速度很快,但效果并不好。读过的书就像白开水一样,在脑海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记。等到读第二遍的时候,发现居然还是那么陌生,甚至连书中主人公的名字都记不清。
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其实真的不适合我,这样的努力都是“假努力。”
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浮躁是人生的大敌。
于是,当夜深人静时,我把手机扔到一边,坚持不去触碰它。然后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阅读那些经典,而且边看边做笔记。一个小时过去之后,我发现,其实,阅读真的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与很多人向望的“速成”相比,我更相信的是“慢工出细活儿”。
当年曹雪芹老先生在悼红轩中书写《红楼梦》,尚且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就你我的水平,与曹公相比,真的没点数吗?
别想太多,脚踏实地,珍惜时间,好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