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飞无痕
1956年,大学毕业的巴菲特回到家乡独自创业,他创办了自己的合伙投资公司,筹集到10.5万美元,他象征性的投入100美元,他的报酬主要来自于作为投资管理人以一定的比例重投资利润中分成。第二年巴菲特对合伙投资人提出了自己的条件,投资人可以得到巴菲特所赚总利润中不高于4%的部分,余下的利润由双方分成,75%归投资人,25%归巴菲特。这样巴菲特就不是让投资人孤军奋战了,自己的利益得失也于投资方休戚相关了。如果他的经营业绩平平,和是很糟糕,那他自己就什么也得不到,即拿不到工资,也得不到佣金。这种利益捆绑的形式很受投资人的欢迎。没过多久,就有更多的投资人与他合伙。巴菲特开始跨入了职业投资者的行列。
凡是接触过巴菲特的人对他的印象都不错,大家都称赞他镇定自若。他全神贯注地挑选着一只又一只的价值低洼股。那些凭着直觉就和巴菲特签约的人认为,他身上有一种和影星一般的冷傲气质,这也正是巴菲特吸引人之处。巴菲特强调自己在投资时,要保密运作,不仅为了防止走漏消息,也避免别人干扰他的决策。
巴菲特对外只需要一样东西----“资金”。在公开场合,巴菲特必须以一个出色的基金经理的面貌示人。他能利用各种场合,在餐馆或咖啡店,淋沥尽致的发挥自己的演讲才能,意气风发的从格雷厄姆谈到莎士比亚,不时还能穿插善意的自嘲,不经意间就能讲一个多小时。这让他的业绩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令人刮目相看。他选择典型的“格雷厄姆式”股票大量买入,以致不久成为企业的董事长。
和善的巴菲特有许多朋友,其中很多是他的投资者。他很善于识人使用,总是显得很优雅、低调、随性,在谁看来他都像是个传道解惑的老师。他分析事物的思维缜密严谨,总是超乎常人,开始分析投资决策时就会全情投入,似乎没有什么力量能让他表现出愠怒、失望、鲁莽的情绪。 巴菲特更像是一个演说家,而非一个神侃者。他经常会在晚报上找出一个主题,然后问每一个人的看法,好像他是一个研讨会的主持人一样。他的讨论逻辑严谨并和数字有关,整个时间都是在唱主角,但并不使人感到不爽,不知不觉给你灌输东西。
巴菲特有一个好顾问----芒格,开着一家律师事务所,和他一样的机智和独立,他们共同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企业。该企业持有多元化而且稳步升值的多种证券,这就是巴菲特擅长的炼金术。他们的投资哲学准则是:永远不要指望转让时卖出好价钱,而是要让自己的买入价低的诱人,以至于最后的售价不高也能让你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巴菲特比老师格雷厄姆在投资上更加果敢,更愿意在某只股票上下功夫进行研究,更迫切的想成为胜者。天道酬勤,他的业绩注定是青出于蓝。当他看到一种股票时,不再把股票看做静止的资产负债表,而是一个具有独特动力和潜能的鲜活企业。 1962年他收购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个成衣制造厂。第二年开始研究并购买一种与以往他所买股票完全不同类型的股票,一个彰显现代生活品质的美国运通公司。这个公司并不处于“格雷厄姆式”的安全边际之内,但巴菲特看到了这个公司品牌特许权蕴含的巨大价值。这种特许权意味着对市场的独占权。巴菲特从不试图预测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他对于一个想法是非常执著的,在做评判时不掺杂感情因素,而是根据不偏不移的数学尺度。他的公司年均盈利率往往高出道琼斯指数十个百分点。
尽管巴菲特的财富不断增多,但是他依旧秉持朴素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他视金钱如粪土,另一方面又是金钱如至宝。与大多数亿万富翁不同的是,巴菲特形成的政治观念并非建立在个人经济利益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整个社会所面对的恐惧之上。巴菲特经常谦虚地说:只有自信和成功的人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他的那些自我解嘲,就如同他预测自己可能会出现投资失败的谦虚说法一样,只会加深投资者对他的敬畏之情。
1969
年,巴菲特因为股市过于狂热而解散了合伙公司。在1957年至1969年13年期间,他取得了30.4%的平均收益率,远远超过了道琼斯的年均收益水平。这13年里,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五次,而巴菲特的合伙投资公司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亏损。这13年,他的资产从9800美元增资到2500万美元。